精神疾病

前精神科護理長張碧凰:精神病患者也需要復健,種菜、逛博物館都是解方

前精神科護理長張碧凰:精神病患者也需要復健,種菜、逛博物館都是解方

《我們與惡的距離II》以深刻的筆觸描繪了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屬的困境,引發社會廣泛討論。前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護理長、《同步一起走:精神病院護理長45年的照護筆記》作者張碧凰,以其數十年豐富的臨床經驗,說明精神疾病樣態、治療模式、家屬困境、醫療體系挑戰,以及社會支持的重要性。 有「病識感」知道自己生病了,是精神疾病患者走向復原的第一步。圖/《我們與惡的距離II》...
精神醫療的新出路,廖福源:以「社會處方箋」互補個體治療

精神醫療的新出路,廖福源:以「社會處方箋」互補個體治療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以下簡稱《與惡Ⅱ》)劇中呈現的精神疾患樣態、照護困境,以及社會支持系統的不足,都映照著現實中的種種挑戰。社會工作者、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創辦人之一的廖福源,從專業角度解析劇中議題,並探討台灣精神照護的現狀與未來。 妄想性思覺失調患者的背後常有重大的失落與失敗。圖/《我們與惡的距離Ⅱ》 談及《與惡Ⅱ》中的角色呈現,社會工作者、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創辦人廖福源觀察:「以羅自強來看,他是妄想型的思覺失調,但背後有很重大的失落和失敗,例如朋友跑了、投資失敗,他很想要彌補這些東西,然後演變成妄想。」...
精神疾病也能「痊癒」嗎?醫師吳佳璇:不是回到過去,而是能好好生活

精神疾病也能「痊癒」嗎?醫師吳佳璇:不是回到過去,而是能好好生活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的不同角色讓觀眾看見精神疾病的多樣面貌,精神科醫師吳佳璇指出,精神疾病往往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社會若能以同理心看待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屬或許就能在較少污名壓力下尋求協助,不僅有助於疾病的治療和控制,也能讓患者有機會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劇中又茗的角色面臨複雜的壓力源。圖/《我們與惡的距離Ⅱ》...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背後的精神世界:精神科醫師馬大元談疾病、復原與「接住」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背後的精神世界:精神科醫師馬大元談疾病、復原與「接住」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深度觸及多樣化的社會議題,其中精神疾病的刻畫尤其引人關注。精神科醫師馬大元在訪談中,詳細解析了劇中所呈現的精神疾病類型、成因、治療、以及社會和家庭在「接住」這些個案中所扮演的角色。 周渝民飾演的馬亦森在劇中因一場縱火案失去妻兒。圖/《我們與惡的距離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