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精神疾病也能「痊癒」嗎?醫師吳佳璇:不是回到過去,而是能好好生活

精神疾病也能「痊癒」嗎?醫師吳佳璇:不是回到過去,而是能好好生活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的不同角色讓觀眾看見精神疾病的多樣面貌,精神科醫師吳佳璇指出,精神疾病往往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社會若能以同理心看待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屬或許就能在較少污名壓力下尋求協助,不僅有助於疾病的治療和控制,也能讓患者有機會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劇中又茗的角色面臨複雜的壓力源。圖/《我們與惡的距離Ⅱ》...
青少年憂鬱症外顯症狀常為「生氣」,家長恐誤解讀為叛逆

青少年憂鬱症外顯症狀常為「生氣」,家長恐誤解讀為叛逆

大眾普遍認為青春是陽光燦爛、充滿活力的人生階段,因此難以理解「這麼年輕,怎麼會得憂鬱症?」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強調,憂鬱其實並不是當事人可以選擇的。憂鬱症與挫折導致低落的憂鬱情緒不同,「憂鬱症」是大腦中的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減少所導致的疾病症狀,難以從外在表現來判斷;有心理師指出「生氣」是青少年憂鬱症較明顯的表徵,但又容易被家長誤解為叛逆,因此若有憂鬱傾向建議可先做量表測試,發現異狀需要就醫求助專業。 示意圖...
一位老師負責658位學生,阿拉斯加原住民自殺率高但輔導資源嚴重不足

一位老師負責658位學生,阿拉斯加原住民自殺率高但輔導資源嚴重不足

美國阿拉斯加西南部納爾遜島(Nelson Island)的青年自殺率居高不下,部分歸因於高中畢業後就失去了心理支持系統、對未來迷茫與困惑,美國阿拉斯加公共媒體(Alaska Public Media)訪問心理輔導老師,他一個人要負責七個村莊共658名學生。缺乏專業資源的困境下,尤皮克族部落藉由群體活動來進行療癒,讓族人理解面對悲傷哭出來是沒關係的,自己並不孤單。 美國阿拉斯加納爾遜島的青年自殺率居高不下。圖/《苔原的絮語》 日落的時候,天上雲層豐富的色彩,映照著小山與綠地,那是美國阿拉斯加西南部納爾遜島(Nelson...
我與躁鬱症共存二十年:學習接受自己的病,沒有光鮮亮麗也能綻放生命的美

我與躁鬱症共存二十年:學習接受自己的病,沒有光鮮亮麗也能綻放生命的美

斐喬罹患雙極性情感障礙,也就是俗稱的躁鬱症。從19歲發病到現在,她學習接受與病症共存,不排斥自己的狀態、順心而行;斐喬認為,因為生病讓她更能體會他人患病的辛苦,因此創立社團鼓勵病友相互理解,並不是生病就一無是處,每個人的存在都有意義,走下去就能寫出自己的人生故事。 斐喬仍在學習接受與躁鬱症共存。圖/《極樂世界》...
電子花車姊姊唱出人生路,衝動購物是想填補內心的缺口

電子花車姊姊唱出人生路,衝動購物是想填補內心的缺口

80年代電子花車盛行,彰化芬園的一對夫妻靠著一台電子花車養大了3個女兒,爸爸是琴師,媽媽擔任主持人,長女從小學五年級就自願擔任歌手,幫忙家裡減輕負擔,還送資質優異的小妹出國讀書。爸爸過世後,留下這4個女人繼續走她們的人生路,一路上有擦不乾的眼淚、唱不完的金曲,還有一家人相伴相惜、濃烈又複雜的情感。 依伶是電子花車的主持兼歌手。圖/《誰來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