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The Author

前精神科護理長張碧凰:精神病患者也需要復健,種菜、逛博物館都是解方

前精神科護理長張碧凰:精神病患者也需要復健,種菜、逛博物館都是解方

《我們與惡的距離II》以深刻的筆觸描繪了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屬的困境,引發社會廣泛討論。前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護理長、《同步一起走:精神病院護理長45年的照護筆記》作者張碧凰,以其數十年豐富的臨床經驗,說明精神疾病樣態、治療模式、家屬困境、醫療體系挑戰,以及社會支持的重要性。

除了刑罰之外,配合法律扶助釐清犯罪成因才有機會預防悲劇

除了刑罰之外,配合法律扶助釐清犯罪成因才有機會預防悲劇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呈現社會應如何以更深層的理解與同理心面對精神疾病與犯罪議題。本文訪談法律扶助基金會執行長周漢威與專職律師唐玉盈,透過兩位法律專業人士各自在司法實務中的寶貴經驗出發,探討台灣司法體系的現況、備受關注的國民法官制度,以及法律扶助在社會安全網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過動症孩子教養不再崩潰:學會放下心結,善用資源共同成長

過動症孩子教養不再崩潰:學會放下心結,善用資源共同成長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播出後,劇中呈現的特殊需求兒童議題引發社會廣泛討論。劇中冠駿這個角色的過動症表現,以及家庭教養的困境,讓許多觀眾產生共鳴。擁有20多年特殊教育輔導經驗的特教老師曲智鑛從專業角度解讀,劇中過動症兒童問題的根源在於親子關係的建立,父母若能放下心理糾結,正確理解過動症,會更有能力去學習教養有相關特質的孩子。

精神疾病也能「痊癒」嗎?醫師吳佳璇:不是回到過去,而是能好好生活

精神疾病也能「痊癒」嗎?醫師吳佳璇:不是回到過去,而是能好好生活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的不同角色讓觀眾看見精神疾病的多樣面貌,精神科醫師吳佳璇指出,精神疾病往往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社會若能以同理心看待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屬或許就能在較少污名壓力下尋求協助,不僅有助於疾病的治療和控制,也能讓患者有機會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