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以下算半殘」、「52公斤是大隻女」?想消彌「身形歧視」,先從不評價自己開始

根據調查,「身材外貌」在近年青少年壓力排行榜排名第三,無論高矮胖瘦,幾乎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有類似的困擾。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分享,身高、體重有時像是一種「規定」,常常遇到諮商者擔心自己過於高矮胖瘦,這些都是對於身體的「框架」對號入座,如果想要一個「沒有身形歧視」的未來,就要從拒絕這些框架開始。

「身材外貌」是青少年壓力三大來源之一。
「身材外貌」是青少年壓力三大來源之一。

「長得高了不起、長得矮沒人理」、「我也想要像韓星一樣凹凸有致、有自信」、「不要再說我胖了!」根據2023年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身材外貌」在青少年壓力排行榜排名第三,無論高矮胖瘦,幾乎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有類似的困擾。

目前就讀高中一年級的詠晴,她的願望是「希望大家不要再批評我的身材了」,詠晴是全班個子最小的人,經常成為同學開玩笑的對象,拍團體照時同學都會叫她站到最前面,跳舞時大家排成一列,詠晴往往是隊伍中的「凹陷區」,讓她心裡感覺很受傷。

不只是矮個子容易被嘲笑,高個子也同樣會遇到不友善的對待,名模倪雅倫身高180公分,她回憶成長過程中,高個子總是坐在教室的最後一排,運動會時被指派去舉旗子,還會被人視為「異形」,在背後被人指指點點、用很誇張的語氣說:「好高喔!」也讓高個子覺得非常不自在。

即使爸媽不說,仍從四面八方感受到自己「身形不合格」

面對身高焦慮,很多人都曾做過各種努力,舉凡:喝牛奶、跳繩、打籃球、喝中藥轉骨湯……,幾乎無所不用其極,但這些方法有用的程度因人而異。

其實,身高和基因遺傳有絕大的關係,矮個子父母往往會擔心孩子跟自己一樣矮,若全家都是高個子,只有自己較矮,也會讓青少年覺得不公平、把怨氣投射到父母身上。

當孩子身高較矮時,很多家長會叫孩子吃這個、喝那個、多運動,看看能不能再長高一點,即使爸媽什麼都不說,默默的把轉骨湯端過來,也會在傳達「你身形不合格」的潛在訊息。很多時候,家長所提供的協助,反而會讓孩子感到更焦慮。

在數位時代,IG、Titok等社群媒體傳達的帥哥美女影像,形塑了青少年對外貌的想法與標準,社群媒體上傳達似是而非的價值觀,更增加青少年覺得自己身形不符標準框架的機會,例如就讀高中二年級的雨宮就提到,在Threads上就常有人在戰外貌,「男生175以下是半殘」的留言比比皆是。

雨宮。圖/《少年願望事務所》
雨宮。圖/《少年願望事務所》

《少年願望事務所》主持人黃豪平提醒,如果孩子對身形外貌感到焦慮,長輩、師長更應該想辦法去建構青少年對自己身材的認同。

與其糾結兩公分,不如思考如何多賺兩萬元

《少年願望事務所》主持人、精神科醫師鄧惠文也點出一個現象:「拿破崙情結」(Napoleon complex),指的就是一種自卑情結,從心理學來說,身形矮小的人,較容易在與他人比較後產生壓力,並且感到自卑、憤世嫉俗的心態,轉而在其他方面尋求心理補償,例如:奮力鍛鍊身形或學習一技之長……等。

大尺碼名模胡貝寶從前擔任模特兒經紀人,在美女雲集的圈子裡,她發現每個人都在羨慕別人擁有的東西,矮的想要變高、高的想要變矮,胸部大的想要變小,小的想要變大……,她說:「反過來想,其實你擁有的東西,都是別人羨慕的東西。」所以,不需要去為不能改變的膚色、身高而焦慮,一個人的成就和身高無關,她自信笑說「與其糾結在那2公分,不如去多賺2萬塊,比較實際。」胡貝寶認為,專注於內在,你就比較不會去在意其他人的看法。

胡貝寶。圖/《少年願望事務所》
胡貝寶。圖/《少年願望事務所》

嘴巴說不在乎別人觀感,卻已深陷在刻板印象中

除了身高以外,胖瘦也常是青少年的糾結點。許多青少年認為,「我要多胖或多瘦,是我的身體自主權!」而爸媽總會擔心孩子減肥太激烈,可能會損害健康。兒福聯盟在2018年公布「台灣青少年/青少女身體意象3大迷思」,包括:認同「外表好看得人疼」、追求「只有更瘦沒有最瘦」、「對胖的歧視與不友善」。

鄧惠文觀察,身高、體重有時像是一種「規定」,常常遇到諮商者擔心自己太矮,也有女生會擔心自己太高,或是擔心自己太胖、太瘦,其實這些都是一種「框架」,最令人擔心的是,青少年追求自主、喜歡打破框架、不想被管,但為什麼對於身體的「框架」,他們卻願意對號入座、竭力地想要符合「框架」和「規定」?其實,「框架」是可以改變的,過去時尚品牌會找瘦瘦高高的女生擔任模特兒,現在傾向找各種身形的素人擔任模特兒,顯示大眾對於「好看」的定義越來越多元。

也常聽到年輕人都會說,「我對體型的要求,不是為了要迎合別人的期待,是因為我自己喜歡。」鄧惠文認為這是一個需要被關注的重大問題,青少年之所以會認為「這樣好、那樣不好」,追根究柢,仍來自媒體呈現的標準帥哥美女、對美的定義與價值觀,令人憂心的是,現在青少年接觸的數位媒體訊息,虛假、修圖、造作的成分更多,資訊量更大,導致這世代青少年面臨的身體焦慮和不安,比以往還要嚴重。

青少年過度評價自己身形,長久易導致憂鬱傾向

心理諮商師郭傅認為,如果無法改變外在條件,就只能改變自己的心態,例如身高這件事,會隨著年代不同而轉變,過去男生身高170公分就「過關」了,現在網路上把不到175的男生形容為「半殘」。身高不夠高看似不好,但其實只要找到自己適合的位置,有時個子小反而是一種優勢。

他提醒青少年,過度的自我批評,長久來講會呈現出一種慢性壓力,非理性信念一直在攻擊自己,容易導致憂鬱傾向,甚至看到人就有一種焦慮感。

鄧惠文醫師也提出放下焦慮的方法,就是去反思「當你看到別人太矮、太胖時,你會如何評價對方?」如果你不會那麼殘酷的評價別人,那麼,為什麼要覺得自己達不到理想身形時,會遭受殘酷的對待呢?如果想要一個「沒有身形歧視」的未來,就要從拒絕它開始。

這個世界可能有些東西我們沒辦法改變,青少年基於自己的想法,去追求更好的身形,是可以理解的。黃豪平則提醒,切記不要為此傷害自己,如果真的達不到自己的期待,不如就接受現在的狀態、與它共存。漸漸的,當你從其他方面找到自信,你就會散發光芒,看見除了身高、體型以外,還有很多值得你去追求的東西。

【延伸推薦】

節目|《少年願望事務所》:每集會有一位許願者來到節目說出願望,透過主持人鄧惠文和黃豪平的穿針引線,以及大人和青少年組成的願望團,大家一起「說」個痛快、「聽」得盡興!

作者:文蔚然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2024.10.29

資深媒體人,作品散見於各大媒體。喜歡觀察,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期望能透過用書寫將正向力量匯聚筆尖,豐富讀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