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紐約公共圖書館看聚焦於人的公共價值,多元空間的共通性是傾聽、學習與回應

在圖書館裡,無神論生物學家激動地勾勒一顆簡單細胞的複雜性。另一邊則是館員耐心地向來電民眾解釋古代僧侶認為人的外表是狼而內心是獨角獸,跟隨紀錄片《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導演懷斯曼(Frederick Wiseman)的鏡頭,我們進入圖書館的閱覽室、讀書會、演講廳、董事會會議、室內演奏廳、兒童教育中心、盲人點字課堂、手語翻譯課……,不同現場的共通性,就是傾聽、學習、回應。於是我們意識到,本片聚焦的重心並不是書,而是人。

紀錄片《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由榮獲奧斯卡、威尼斯終身成就獎的傳奇紀錄片大師懷斯曼導演。劇照/《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
紀錄片《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由榮獲奧斯卡、威尼斯終身成就獎的傳奇紀錄片大師懷斯曼導演。劇照/《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

從紀錄片的一開始,我們就無可迴避地在場了。「在場」意味著我們還不知道環繞和建構我們的意義脈絡是什麼?圖書館並非宏偉的建物,是置身其中的人的各種文化活動,彰顯了當代「圖書館」的宏偉價值。

94歲的懷斯曼導演曾獲威尼斯、奧斯卡終身成就獎,被譽為「電影界的巴爾扎克」。初執導筒的那一年,懷斯曼是一個36歲的波士頓法學教授,他對電影一無所知。2016年,他在接受《 Metrograph》專訪時提及,當時他在學校教授一門法律醫學課程,「我帶學生去監獄進行實地考察,那監獄關押精神病患的罪犯。我還帶學生參與審判法庭、假釋聽證會和緩刑聽證會,試圖讓他們了解刑事司法系統的運作機制。什麼讓我想在法律研究中引入一點現實,我不知道,我認為這讓我能以更深入的方式教授這些科目。後來,當我厭倦教學,想嘗試做一些我喜歡的事時,我有了拍攝一部監獄紀錄片的想法。」

劇照/《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
劇照/《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

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導演懷斯曼:拍片就是研究

在懷斯曼漫長的拍片生涯中,他考察了各種機構:監獄、精神病院、芭蕾舞團、劇院、醫院、動物園、博物館、少年法庭、屠宰場、軍隊,包含《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細看的圖書館。社會學家Timothy J. Curry認為懷斯曼對權力、意識形態、價值觀與行為之間的差異有著「持久的興趣」。畢竟,機構是個人的集合,考察遵循或反對特定系統規則的個人,就會逼現特定時空的人類群像和文化面目。

拍攝就是研究。《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長達197分鐘的研究卻沒有懷斯曼的採訪、提問、旁白和標題,也沒有直接說明圖書館的使命是什麼。事實上,我們看見的影片剪接序列正是懷斯曼創建的研究版本和價值展現。懷斯曼說:「影片材料不會自動黏合。我可以告訴你為什麼每個鏡頭在那裡,它與下一個鏡頭的關係是什麼,影片最初的10分鐘與最後的10分鐘如何聯繫。我以特定的方式剪接我的紀錄片,剪接是理性也是非理性的腦內運作。影片剪接其實不涉及技術,而是對自己看到和聽到的內容進行分析,必須非常專注地分析每一個鏡頭:首先,決定我是否使用它?其次,我想如何使用它?我要在何處進行削減,將它從半小時減到5分鐘;最後,它與前後鏡頭序列的關係是什麼?它將如何影響整部影片的內部反應?」

《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長達197分鐘,展現導演的平等凝視敘事美學。劇照/《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
《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長達197分鐘,展現導演的平等凝視敘事美學。劇照/《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

剪接力求嚴謹客觀,從結構中展現敘事美學

懷斯曼在2018年接受《巴黎評論》的專訪時說:「剪接一開始,我很難坐在椅子上,因為我焦躁不安。需要幾週的時間我才能真正展開工作。一旦開始,幾乎所有其他事情,都被排除在外。我坐在椅子上很長一段時間,注射營養針。

第一階段,我查看所有影像片段,這需要四到六週的時間。我做筆記並制定評分系統,每個影像片段都被標註一顆星、兩顆星、三顆星,或者是零。第二階段,我留下一半的素材,開始編輯我可能使用的影像序列。我會花六個月的時間來選擇和安排這些序列,最後才開始研究影片的結構。我事先並不知道一部作品的結構或它的觀點是什麼,那是從研究中演變出來的。當我發現結構時,我盡量避免對影像素材強加先入為主的觀點。然而,影像序列的選擇就是我表達我對拍攝議題的觀點。」

紐約公共圖書館的自動化圖書分類系統。劇照/《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
紐約公共圖書館的自動化圖書分類系統。劇照/《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

從獨立思考到自我反思,平等展示知識的各種樣貌

從影像的序列來重新審視《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全片從「獨立思考」拉開序幕,以「自我反思」作為收尾。在懷斯曼對於「圖書館」這個複雜有機體的各種現場的平等凝視中,鋼琴獨奏會不比消防員的招募活動更尊貴,舞台上的饒舌詩人不比辦公室接起電話的職員更亮麗,在館內學寫字的小孩就跟龐克教母佩蒂.史密斯一樣重要。

各種族裔和社經地位的人匯聚在圖書館,深入知識分享和傳遞的現場。懷斯曼並列展示了「知」的各種形式和樣貌。即使知識的水平不一,但是,懷抱熱情去探索知識卻是每一個人的共識。懷斯曼的影像佈局,無聲體現了美國的民主精神。

科學是現實的詩,也是紀錄片的核心價值。劇照/《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
科學是現實的詩,也是紀錄片的核心價值。劇照/《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

紀錄片開頭,生物學家說「科學是現實的詩」,這不也是懷斯曼的敘事美學?整部作品嚴謹客觀,懷斯曼收納和展示各種言論,精心羅列各種需求和現狀,致力於讓作為觀眾的我們恍若親臨現場,在場見證當代的文化形塑過程。他要我們對我們所見的一切形成自己的印象,挑選跟我們生命相應的東西回家,就像真的去了一趟圖書館。

【延伸推薦】

節目|《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傳奇紀錄片大師懷斯曼,帶領觀眾深入歷史地標「紐約公共圖書館」,探索其獨到的入世之舉,如何成就紐約最美的人文風景,體現深植人心的美國民主信仰。

文章|傳奇建築師王秋華,打破圖書館的封閉式想像,蓋出普通人可以用的圖書館

文章|高第如何用科學原理打造活建築?物理學家朱慶琪:中空結構引進光與空氣、連門牌都藏有曲線密碼

作者:吳俞萱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06.05

吳俞萱

台東人,著迷於自然與人性的荒野。著有詩集《交換愛人的肋骨》、《暮落焚田》;文集《隨地腐朽──小影迷的99封情書》、《忘形──聖塔菲駐村碎筆》等九本書。曾獲選為美國Santa Fe Art Institute、紐約Jane St. Art Center、法國La Porte Peinte、冰島Skaftfell Art Center駐村藝術家。目前就讀美國印地安藝術學院創意寫作研究所。渴望越過邊界,成為自己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