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晚時分,攝影家沈昭良架起相機獨自佇立在南橫的峽谷裡等待取景。一群白色的飛鳥優雅地掠過遠處的山頭,像是要歸巢。在攝影這門藝術裡已經琢磨超過三十年的沈昭良,稱這樣的天光與時刻為「臨暗」。音樂人林生祥也有一首歌曲名為《臨暗》,頭兩句歌詞是:「臨暗,收工」,但沈昭良卻經常是在臨暗時分才算是上工。他持續了多年的《漂流》,以及著名的《STAGE》系列中的作品,有不少就是在這樣的情境底下完成的。
沈昭良說:「那可能就是因為臨暗的某一些內容,相對更能夠體現我的想像這樣子,它不會是一個陽光普照的日子。那我也沒有希望過多的這些光線的變化,去為這些地形帶來一些不同的肌理或質感的呈現,我相對地能夠更純粹又安靜地回到景觀本身。」
攝影家口中的「陽光普照」是實質意義上的,另一方面也可說是隱喻的。多年來沈昭良希望在歷史和事件的脈絡基礎上,透過《漂流》中的地景顯影台灣內部狀態,爬梳包括殖民、國家認同、族群、人權、原住民、環境等等潛在課題。而這些課題在現代史上或當下的台灣,都曾有闇影籠罩。
創作《漂流》系列,透過地景顯影台灣內部狀態與當代課題
談到《漂流》系列,沈昭良在2023年初德國萊比錫首展時就曾說道:「有些地景的拍攝地都直接某些跟歷史有關或跟事件有關,怎麼樣在這種相對的地點中,這些相關的歷史背景線索及基礎上,去呈現攝影的表現。它很具象,但是又有很抽象的情感在牽引著你。」
但即使是抽象的情感,國外的觀者也能深刻體會,東京藝術大學名譽教授伊藤俊治對《漂流》的註腳下得準確:「我覺得沈老師的照片裡,始終呈現著臺灣這座島特有的時間流動及深度。他的影像呈現一種獨特的光芒與陰影,在這當中臺灣歷史的變遷,與照片的風景、光景是相互重疊的。」
從築地到南方澳,常民生活的沉浸感讓作品更有生命力
沈昭良從1993年,赴日本求學的第三年開始,一直持續到2009年所記錄的《築地魚市場》,於日本觀者來說自然更是倍感親近。那漫長的十七年間,沈昭良就如候鳥般往返於台日的旅途間,孜孜不倦地捕捉了許多築地的人、事、時、地,即使是當地的藝評家,也讚揚沈昭良在影像中所展現的沈靜與敏銳兼具。東京都寫真美術館的關次和子說:「待在(築地魚市場)那現場時,心情會變得高亢,總之,會被人們精力十足、生活其中的活力所震懾。但沈老師沒被震懾住,一直保持著自己的視點,不管是哪一張照片、哪一個場景,都非常⋯可以說是清澈吧。或者說是平等,每張照片都很平等。」
一開始記錄築地時,吸引沈昭良的是尋常生活裡庶民樣態的各種面向,日後他在台灣進行更多不同的攝影計畫如《玉蘭花》、《映像.南方澳》、《STAGE》,以及《台灣綜藝團》,同樣是與庶民文化息息相關的主題。沈昭良每著手一個計畫,也都是馬拉松式地長期記錄,譬如《映像.南方澳》,其實是1995年他回台灣工作後,一回從花蓮北上路過南方澳,停下來抽一根菸的時間,就被這個小鎮所吸引。接下來就是長達六年,往返四、五十次沈浸在其中。沈昭良形容說:「那時候,想要拍照的那個心情無法壓抑,就是很想去。」
這樣的工作方式,使得沈昭良作品的力量不只表現在單點、單幅的影像上,而是更完整宏大的觀照。他自述道:「攝影有時候只是很純粹地對應到作者自己跟攝影之間的關係,但是有時候,你產生的、你拍攝的作品,會與更大的社會環境跟更大的記憶、群體有關係。」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的王聖閎老師,也呼應沈昭良的說法:「其實這些作品是提醒我們,更重要的可能是那些沒有拍下來的歷程,你必須不斷的去跟一個社群去做對話,然後必須反反覆覆地去提煉那背後的生命故事的這個歷程。」
921地震免費幫災民拍證件照,用影像陪伴生命與時代變遷
像這樣的與群體、與生命故事的連結,其實也曾表現在沈昭良的一場與創作並無直接相關的攝影實踐中。那是1999年的九二一震災,當時在報社工作的沈昭良,憑著攝影工作者的敏銳直覺,想到倉皇逃生的災民們,很可能來不及帶上財物及證件。於是他主動聯繫中寮鄉公所,自費與太太前往災區,就地立起手寫的牌子:「拍照 (身分證) 服務處 (免費) 」,很陽春地運用自然光線以及反光板,為遺失證件的災民拍照,短短兩天就拍攝了百餘人。
談起這件二十多年前的往事,沈昭良感性地回憶道:「那時候感覺是透過攝影的一個陪伴的過程,現在回想起來沒有特別要做什麼,但回頭看,我覺得某種程度上自己的價值觀是在那個時間點確立起來的。」
擋不住時代變動,用攝影長篇留住築地記憶
2023年秋天,《藝術很有事》製作團隊跟著沈昭良重返築地,攝影家才驚訝地發現整個魚市場原址已經拆除殆盡、夷為平地。凝視著曾經是漁船停泊的舊地 ,回望這個曾經是他攝影實踐的起點,沈昭良不無感慨:「我們終究抵擋不了時代巨大的變動,但至少,我們可以留下一點記憶吧⋯⋯,我在想。」這趟築地行,沈昭良從白天待到臨暗仍捨不得離開,在漸次掩下的暮色中,他像是自言自語般悠悠地說了一句:「不過站在這裡看看築地其實還滿好的。」
在築地按下第一次快門,已是整整三十年前。一如沈昭良的作品,總是憑著耐心沈著以影像書寫的長篇,他的藝術生涯也像是一部長篇,而且是未完待續的長篇。就像沈昭良自己所說:「我希望我自己能夠有更多的時間跟精力,投入在接下來可能的幾個創作上,它都跟台灣本土或內部有關,而且我認為它們是重要的,會是我們在此生當中最後應該要完成的幾件事情⋯⋯」
【延伸推薦】
節目|《藝術很有事》:廣泛探討台灣藝術文化具時代性及公共價值的議題,關注具代表性的個人創作,也拍攝許多國際重要的展演和事件,力求在最短的時間表達最深的含意。
文章|從女性主義實踐到在地環境關懷,吳瑪悧用藝術行動雕塑世界
文章|上班族斜槓藝術家把創作當健身,李屏宜:版畫的慢是一種修行
文章|以泥土創作地毯、從木乃伊裹屍布挖掘故事,纖維藝術家康雅筑用織物串起旅行的地圖
文章|拍下士兵倒地的決定性瞬間,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用生命和勇氣勇闖最前線
作者:邱顯忠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04.16
曾任職於公共電視節目部,退休後仍進出公廣集團各部門接案、聊節目、串門子。長期浸淫於紀錄片及文化藝術類節目製作,近兩年也投入兒少節目領域,傾聽孩子的聲音。曾參與《藝術很有事》、《WAWA 哇!》、《小O事件簿》、《以藝術之名》。除影視製作外,也曾斜槓主持 podcast 節目《閱讀隨身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