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東莒「換生活」共享餐桌,好好吃飯才是正經事

五年多前,我來到馬祖工作,而且還是離島中的離島—東莒島。我的工作內容之一,是要定期辦理「換生活」體驗活動,邀請來自台灣和世界各國的朋友,前來小島居住個十天二十天,放慢步調認識離島生活,進一步與腳下土地培養感情。透過共煮共食、養雞種菜等農事勞動,讓我在馬祖離島的餐桌上,遇見許多有趣的靈魂。

共煮共食新生活型態,認真吃飯很重要。圖/大浦plus+ 陳泳翰提供
共煮共食新生活型態,認真吃飯很重要。圖/大浦plus+ 陳泳翰提供

我媽常說她那一代人「欠栽培」,生活中的磨練太多,只好把讀書的希望寄託到下一代。我倒覺得我們這代人被栽培過度,四體不勤是「欠磨練」:三十幾歲還沒殺過半條魚,可以應付滑鼠卻沒辦法面對老鼠,冰箱發出怪聲音就擔心它要爆炸,只要冷氣壞掉就不知道該怎樣度過夏天。

城市裡的消費太方便,只要拿得出錢,任何事情都找得到人幫忙解決,我感覺自己欠磨練,似乎有哪裡不對勁。然而,想要改變的念頭,總是很快敗給唾手可得的安逸。小時候老一輩嘲諷年輕世代是「溫室裡的花朵」,我想再這樣下去,別說花朵,變成溫室裡的草莓都有可能,不只嬌氣,還要趴在地上生長。

遠眺我們生活的大浦聚落。圖/大浦plus+ 陳泳翰提供
遠眺我們生活的大浦聚落。圖/大浦plus+ 陳泳翰提供

離島生活磨練煮飯技能,照顧自己與他人充滿成就感

五年多前,朋友引薦一份馬祖的社區工作,而且工作地點不只是離島,還是離島中的離島,我沒有考慮太多就點頭答應。這簡直為我量身定做,根本天上掉下來的機會,讓我能夠擺脫都會生活「用進廢退」的陷阱。荒陬小島的生活也果然一如我的期待:不太方便,但又不至於全然不方便,大概就像是野外求生遊戲的降級版,上線再送新手禮包道具組,讓我可以在狹小的封測環境中,自己幫自己升等,自己幫自己的人生Debug。

在離島新手村打怪點開技能樹的過程中,最讓我喜歡的一項任務,就是煮飯。破關後的獎勵,是一種知道自己可以照顧好自己,還有機會照顧好別人的成就感。離島的外食選擇極其有限,自炊是最能省錢又兼顧營養的度日手段。在都會區生活時,煮飯給自己吃的念頭,總是一閃而逝,優先順位經常讓給其他工作上的待辦事項。但是一整年在離島生活,倘若還不煮飯給自己吃,不是餓死(外食小吃店歇業時),就只能窮死了(外食小吃店開門時)。

自己釣魚自己吃。圖/大浦plus+ 陳泳翰提供
自己釣魚自己吃。圖/大浦plus+ 陳泳翰提供

舌尖記憶是人際潤滑劑,「換生活」體驗不同人生

我在離島的工作內容之一,是要定期辦理以「換生活」為名的體驗活動,邀請來自台灣和世界各國的男女老少,前來小島居住個十天二十天,放慢步調認識離島生活,進一步與腳下土地培養感情。每年我和工作夥伴要負責接待上百甚至雙倍數量的訪客,在同一個屋簷下,共同生活一段不短的時日。在這期間,輪流煮飯餵飽大家,是共同生活的規範之一,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項。不管是高中生、退休人士,或是前來拍攝實境節目的藝人,都不允許推託,它背後代表著的,是你我他願意為原本陌生的彼此,認真付出的責任與心意。

二呆流浪記主持人朱軒洋與一起蓋樹屋的夥伴們合影。圖/大浦plus+ 陳泳翰提供
二呆流浪記主持人朱軒洋與一起蓋樹屋的夥伴們合影。圖/大浦plus+ 陳泳翰提供
二呆流浪記主持人曾敬驊與一起蓋樹屋的夥伴們合影。圖/《二呆流浪記之完全大人手冊》劇照
二呆流浪記主持人曾敬驊與一起蓋樹屋的夥伴們合影。圖/《二呆流浪記之完全大人手冊》劇照

每餐主廚例行安排兩到三人,經常遇到平常不下廚,甚至從來沒煮過一次飯的參與者;話又說回來,幾年下來,我也從來沒遇過任何一餐糟糕到難以入口、食不下嚥。那些和剛開始的我一樣,來自生活技能新手村的人,都會自動自發翻閱食譜,或是上網搜尋影片學習做菜,有時候還有小島上的鄰居會前來給予技術指導,教導掌廚者如何製作馬祖的傳統點心和麵食,末了只瀟灑交代一句「學會以後,回家要煮給爸爸媽媽吃!」

在練習升等的路上,我見過人與人之間最單純的美好:經常在家下廚的家庭主婦,會手把手教導一起煮飯的大學生,各種料理的基本原理和小技巧;來自香港的朋友,嘗試用有限材料復刻,希望能讓大家嚐到她記憶中「奶奶的味道」;幾乎沒下過廚的高中生,特地打了ㄧ通電話回家,請教爸爸怎麼製作出家常拿手菜——看著他在手機這端支支吾吾的模樣,不難判斷這名正在尷尬青春期的男孩,想必已經許久沒有跟父親好好講過話了。

植物專家科廷指導大家製作以野菜為主題的一餐。圖/大浦plus+ 陳泳翰提供
植物專家科廷指導大家製作以野菜為主題的一餐。圖/大浦plus+ 陳泳翰提供

養雞串起循環經濟,農事勞動找回與自然連結

離島物資補給不易,選擇也相對有限。除了儘量不要製造浪費外,「換生活」體驗中,還納入了自己種菜和養雞,因此臺灣在鬧蛋荒的時候,我們倒是當了好一段時間的雞蛋富翁。安排這些體驗,很大一部分是出自私心,找個理由讓自己能夠好好被磨練,也讓那些和我一樣在城市中疏懶成性的人們,能夠在農事勞動中,重新找回自己和自然萬物的連結。

整地準備種植蔬菜。圖/大浦plus+ 陳泳翰提供
整地準備種植蔬菜。圖/大浦plus+ 陳泳翰提供

我們這些半路出家的人,功夫只是三腳貓,農地產能遠遠不如島上居民,經常要被取笑。不過,這也不打緊,至少大家走過這一輪,面對眼前食物會升起更高的敬意。從身體經驗明白,那真的是粒粒皆辛苦才收穫的成果:自己種出來的南瓜、香蕉、高麗菜、地瓜葉,無論體型再小、表皮再多蟲咬,總是母不嫌子醜,吞入腹中的不會只是熱量或營養,還有滿滿的成就感。

養雞生活就從自己孵化小雞開始。圖/大浦plus+ 陳泳翰提供
養雞生活就從自己孵化小雞開始。圖/大浦plus+ 陳泳翰提供

開始養雞後,團體生活的剩食問題也迎刃而解。重複加熱多次、難以再進食的隔夜飯,仍然是雞隻不挑惕的最佳盤中飧。到後來,光靠自家的剩餘還不夠,大夥兒甚至還得去島上其他廚房,為豢養的雞群張羅廚餘。對從小被教育資源回收觀念的我們來說,這樣的舉措緩解了不少食物沒吃完的罪惡感,想在心中默默為自己頒發一枚環保小尖兵的獎章,再心安理得享用自家母雞產出的溫熱的蛋。

雜草可以成為餵雞的蔬菜。圖/大浦plus+ 陳泳翰提供
雜草可以成為餵雞的蔬菜。圖/大浦plus+ 陳泳翰提供

共煮共食新生活型態,餐桌交流敞開心房

不久前,高中同學向我哀嘆,自從畢業進入職場後,社交圈就定形了,住家和辦公室兩點一線,難以再交到新的朋友。我這才發現,原來離島的這份工作,讓我幸運地脫離這個宿命,認識小島上的大人小孩,以及更多不遠千里而來的活動參與者。共煮共食的生活型態,加上餐桌上的言談交流,絕對是相互締結關係的核心契機。

當代生活節奏快速,能夠慎重地對待一日三餐,在吃飯時擱下手機、遠離螢幕,看著其他人的眼睛好好說話、認真交流,絕對是最奢侈的一件事。我感謝這輩子的自己,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走出舒適圈,才能長出一些生存必須技能;也感謝上輩子的自己,肯定是修行了好幾十個好幾十年,才能夠在馬祖離島的餐桌上,遇見這麼多有趣的靈魂,不是一家人,卻有緣吃起同一鍋飯。

【延伸推薦】

節目|《二呆流浪記之完全轉大人手冊》:由新生代演員曾敬驊、朱軒洋搭檔,開著小卡車「二呆號」全台趴趴走,一起經歷 7堂轉大人課題。

節目|二呆流浪記番外篇《我以為,流浪很簡單…》:兩個男孩要聊聊旅行對他們的意義,分享流浪需要具備的技能、面對的難題,還有過程中的心情轉變。還要復刻節目中的料理,開箱各地好友寄來的神秘禮物!

文章|「蘭嶼有種魔力,讓人獨立且包容。」都市女子的蘭嶼超進化之旅

文章|食農教育,讓孩子探索食物與添加物的世界

作者:陳泳翰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吳小瑾
出刊日期:2024.02.05

陳泳翰

台北出生長大,現於馬祖東莒島從事社區營造的前媒體工作者。欲知更多離島大小事,敬請關注FB「大浦plus+」粉絲頁,或是IG「朋來東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