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離職潮下,社區護理師如何在有限資源內為病人找到最佳決策?

作為社區護理師,我負責區域內幾十位居家護理個案,要逐一訪視並解決照護問題。在獨自面對每位病人時,需要冷靜思考與清楚的醫學基礎護理邏輯,在當下做出對病人最恰當的處置決策。早已短缺的人力若遇到有人請假離職更是吃緊,不是一句「共體時艱」能解決的,期待政策改善,好好照顧身心俱疲的護理人員。

《生命捕手》描寫醫師杜樂生(右)與醫護團隊努力拯救生命的故事。圖/《生命捕手》
《生命捕手》描寫醫師杜樂生(右)與醫護團隊努力拯救生命的故事。圖/《生命捕手》

在白色巨塔裡工作,所有環節都很重要,一般人看的是「疾病」,醫護團隊眼裡看到的是「人」。病人不管從門診或急診進來,治療計畫就逐一開始,所見問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以人為主的身、心、靈整體考量。

病人的問題不單單只是疾病,還有經濟、家庭、工作等各種面向,在正規醫療體系內,醫護社工團隊合作解決的問題相當多,觀賞《生命捕手》時,除了劇中的單親與孩子,現實中還有家暴、遺棄、獨居、遊民……很多問題需要共同協調並找到方法處理,很高興看到編劇縝密思考與劇組演員們的用心。

現實生活有許多問題在民眾生活的社區中發生,凸顯劇中「樂樂診所」存在的必要性,劇中主角「生哥」是位奇特的人物,總在第一線衝鋒陷陣,那背影有人生經驗與滄桑經歷,他落實關懷社區居民,與人和善相處互相真誠關懷,的確是醫者的表現。

社區護理師訪視區域個案,冷靜專業為病人找到最佳決策

我是社區護理師,雖掛名在醫院裡,但上班時間都在院外工作,手上幾十位負責區域內居家護理個案,每月都要逐一訪視並解決照護上的問題,獨自面對每一家、每一位病人的問題時,冷靜思考與醫學基礎護理邏輯必須非常清楚,在當下做出對病人最恰當的處置決策。

有一位常規洗腎的阿伯有胃管及氣切,服務數月來經常有小問題往返醫院、洗腎中心與家裡,家人照顧細心認真卻不免疲累。某日中午訪視,聽伯母說半個月來阿伯常有嘔吐症狀,沒發燒但是整個人看起來就不舒服的樣子,洗腎中心抽血只說白血球高,醫師開了腸胃藥,抗生素也吃了半個月,沒什麼起色,不知道怎麼辦?再這樣下去就是等哪天又回急診辦住院。

我聽出家屬的無奈與煩惱,把所有可能的原因想了一遍,胃管灌食沒問題,代表腸胃消化系統正常;氣切處痰不多顏色也好,肺部聽診沒問題,代表無肺炎合併症;排便有藥物輔助沒問題,也無便祕或腸道阻塞;皮膚完整沒問題,沒有壓瘡或其他傷口感染。當我延伸思考病人全身性評估,而非處理單一症狀時,發現如果是泌尿道感染,迷走神經刺激有可能併有腸胃道症狀,所以除了換胃管與氣切,最後決定導尿看看結果。

如同偵探,發現長期洗腎的阿伯尿很少,只單導出來50cc尿液,但顏色形容比擬甘蔗汁更濃的綠豆沙,沉澱混濁有異味,沒發燒也許因為長期菌尿燒不起來,或身體應付感染的機制失常,也許是吃了半個月的口服抗生素抑制症狀,但是不重要。在短短訪視過程中,找到問題,處理問題,也教照顧者重要注意事項,走出案家時,突然覺得自己怎麼這麼強大。

我想真實的「生哥」在面對問題與處理完病人之後,應該也有一樣的感覺吧!

護理工作需要一顆強大又細膩的心,與個案交心互相信任

而醫護人員與居家個案之間「信任」可以做到怎樣的程度?

一位照顧車禍受傷的兒子的個案爸爸打電話給我問:「我尿不出來怎麼辦?會不會是石頭塞住了?」思考之後我建議他去門診處理,後續診斷是攝護腺肥大,安排膀胱機能檢查,並暫時藥物治療。

後來與這位爸爸聯絡,他表現一派輕鬆的態度,但是我感覺得到他的心理壓力,因為他若需要經常往返醫院,照顧的工作與責任就會有點棘手,我建議他增加使用長照時數,趁這次警訊重新思考與評估,別到最後關頭才煩惱,我把問題與答案點出來,讓他自己決定。

還記得訪視最後,我隨口問:「上周你不舒服的當下,怎麼不是通知媳婦,為什麼先打電話給我?」他回答說:「妳是女兒,病痛當然跟女兒講,怎麼會跟媳婦說,而且不好意思啊!」原來我被爸爸視為「女兒」,不只是護理師。

護理工作需要剛柔並濟,更需要一顆強大又細膩的心。

除了一般居家個案,我也是安寧居家護理師。有一位病患是罹患口腔癌的阿伯,每週我都出現,看看阿伯狀況,換針,換藥,陪伴家人面對這段重要日子,訪視過程處理病患身體的症狀,也有心裡的所想,有靈性的寄託,每次訪視我總要釋放一些訊息讓阿伯的家人知道,即將可能發生的那些情況題,因為沒人知道天公伯神秘的安排。

案家阿伯的妻子也是大腸癌術後患者。她語重心長地說,「我雖然先得到癌症,但是他卻比我還嚴重……好心痛啊!」我與團隊討論,怎麼讓阿伯安心也讓伯母平安,不如去安寧病房住一段時間,讓彼此都喘息休息,最後,將阿伯送回安寧病房。

入住安寧病房的隔日,醫師通知我:阿伯一早七點多就啟程了!伯母沒有太悲戚,因為我們已模擬準備數個月。安寧可以是很溫柔的,死亡可以是準備好的,道別可以是帶著微笑的,我與阿伯伯母的相遇是善緣的。

基層護理人員身心俱疲,盼政策改善不要再「共體時艱」

《生命捕手》也有點到護理人力不足的問題,這個狀況累積已久。有句話說:想離職不外乎是「心委屈」或「錢少了」這二個原因。

培育一位基本護理人員需要至少四年的專業教育,在一生最青春年華的20幾歲開始面對生老病死,強迫自己成長與面對人世間的哀慟,也必須因為輪班而放下家人與家庭,在護理職涯上有寫不完的研究專案、晉升報告、跨領域的討論,還有放假日必須參加的在職教育等,壓垮臨床護理人員的幾乎不是病人端照護的工作,而是附加的額外工作。當年輕的心無法被安撫或得到支持,離開職場就是唯一出口。

再則,低薪問題也是一大痛源,經營者總想著最大優勢,花錢擴大院區、買設備、聘名醫……,就是鮮少想到基層人員需要被照顧,為何護理師最愛買「奶茶」加「鹽酥雞」?這麼不健康的組合背後,真的是連坐下來吃飯的機會都沒有。

以我自己為例:最大管案量/訪視量超過100次(每月),曾遇到學妹產假、人員離職,主管一句「共體時艱」帶過,一人當二人用。若不是咬牙等著退休日,我也差點就殞落在護理的路上。

我在護理工作路上已堅持超過30年,都在第一線面對病人的問題,不懂偉大經營管理者的理想與願景,卑微地只想做好份內的事,照顧好家庭老老小小。心累了也疲乏了,錢少了也沒餓著,未來看看政策如何改善,在照顧病人之前,要如何先照顧這群身心俱疲的基層護理人員?

《生命捕手》描寫醫護人員與病患間的動人故事。

【延伸推薦】

戲劇|《生命捕手》:杜樂生,一位醫術高明的醫生,因為一場大地震奪走了他親愛的人,人生就此改變。他來到已故女友的故鄉嘉義,挽救每一位病患…

作者:護理師的日常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 2023.12.8

護理師的日常

醫學中心護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