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正賢花三十年打造「池上學」,讓蔣勳、林懷民都稱讚

如何翻轉台灣農民靠種田難生活的困境?米廠之子梁正賢選擇出國考察,帶回日本MOA自然農法與藝術文化精神。他在池上奔走推動有機產銷與藝術展演,三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帶動鄉親投入,讓池上米與池上學成為現象級經驗。

圖/《稻浪上的夢想家》

「池上米」在台灣無人不知,可以說是米界的LV精品;加上它有世界等級的稻浪美景,無疑為它帶來觀光財。這現象級地方創生的經驗,已然成為各方探討的「池上學」。但這成就的背後,肯定和人有關。紀錄片導演蕭菊貞發現,沒有池上建興米廠負責人梁正賢,就沒有今天的池上。在她的紀錄片《稻浪上的夢想家》中,訴說農民靠天吃飯的韌性與樂觀,期望大家在池上和梁正賢的故事中找到感動,也找到像梁正賢那樣為家鄉奮鬥的力量。

在池上米還沒紅之前,農民的苦,外人很難想像。農民分享:「我種的東西半年收一次,還要去問說,你要多少錢跟我們買?你看這樣悲不悲哀……爸媽那一代要靠種田來過生活,實在是比較不容易,你的稻子還沒有收割完,你錢已經借光了,因為你沒有辦法生活。」

米廠之子梁正賢,赴日學習MOA自然農法帶回台灣

梁正賢是建興米廠第三代負責人,中學時期和弟弟就要扛大概九十幾公斤的稻穀,他們都笑說自己「沒有童年」。畢業後要不要回家幫忙?梁正賢根本沒有機會掙扎,當完兵隔天就回家報到,到現在已經三十多年 。母親林然回憶,「他說既然我要接這個工廠 ,我就要出國去考察,不是整天在這裡扛米包、做這個粗活的工作,你要有特色。」

1994年梁正賢開始試種有機米,並且在萬安村推動有機產銷班,之後他更到日本學習MOA自然農法,也促使他提出池上產地證明標章的申請。萬安有機班班長蕭煥通笑說:「剛開始的時候,池上還沒有人做,我是沒有答應他(梁正賢),他自動的把有機肥料直接送到我的田頭那邊放,就那樣子開始,那個60公斤、100台斤那時候才1000元多一點,然後當時一下子把價錢抬高到2100元,收成算是還不錯 ,旁邊的人看我這樣做,他向著這個機會就拼命的推, 所以大家就跟我一起做 。」

由於有機肥料成本高許多,農民要有足夠的誘因才敢配合,米價抬高一倍就是最實際的鼓勵。 有機班成員劉建業說:「我六分地肥料花掉六萬塊,我還要挲草(人工搓草)……我們農家貪好價,價錢比較好(就會做)。」

梁正賢(左)與萬安有機班班長蕭煥通。圖/《稻浪上的夢想家》

老農民邊埋怨邊考試,拚認證來提高米價

梁正賢與農民高價契作,但當時沒有人知道「友善種植」是什麼,農民要交糧給梁正賢還要通過考試,個個抱怨連連。梁正賢回憶,「我最後一堂課一定用考的,農民哇哇叫!七八十歲你還叫我考試!我說就是要考!」農民推託看不懂字,他說沒關係,「唸台語、唸客家話都沒關係,找志工來用唸的跟你講 。」老農民邊怨邊配合,因為事實證明,你只要有去認證的,價錢就不一樣。

見證這一切的池潭源流協進會創辦人賴永松回憶,池上米之前被仿冒得很厲害,加上台灣要加入WTO時,社會普遍認為農業會受到很大的衝擊,該如何照顧農民?決定以這樣的理念,開始去進行做「產地證明」的認證。

圖/《稻浪上的夢想家》

耕耘有機連虧八年不為意,「雖然我們是種田的,不過我們走路要有風。」

為了提供農民誘因,梁正賢連續做了幾年賠錢生意,幸好有家人支持,加上有機米慢慢被消費者接受,讓自家碾米廠站穩腳步。

「我沒有反對過他,所以他才敢冒著頭這樣一直走,一年賠四百萬,大家都笑我,妳怎麼肯讓你的孩子花那麼多錢?我說沒有關係,願意做、贏過什麼都不做。」梁正賢的母親堅定的說。梁正賢的妻子徐月鑾也補充,婆婆的一句話讓她很感動:「我兒子不喝不賭不嫖,他做正當的事業,就讓他去發展。」

在市場未有反應前,梁正賢連虧八年,一直到2003年民眾逐漸開始重視食安品質,他的有機米銷售,第一次轉虧為盈,更讓梁正賢堅定意志,但妻子徐月鑾看了很心疼:「他有時候(心情)很煩,睡覺睡到一半,兩三點就很煩就起來不睡了,持續好久好久,曾經就一個清晨,他人心臟不舒服,就有一點心肌梗塞。」

2003年12月, 他們終於取得了池上米標章;但當時池上鄉公所卻遲遲沒有公告執行,根據商標法規定,如果三年內沒有使用,標章就會被取消。梁正賢為了化解反對的阻力,該吵的就去吵,也曾講到飆淚,甚至還想請賴永松去選鄉長算了。經過農民們一連串的抗爭請願,鄉公所終於在2005年底同意發出池上米認證標章,並且把第一張認證給了梁正賢。

農民曾鵬璋說,「認證完之後,對我們中生代農民來說,真的價格比較好,比較有保障。」梁正賢妻子徐月鑾則點出,「他要把池上農民整個團隊都拉起來……他說雖然我們是種田的,不過我們走路要有風。」

梁正賢。圖/《稻浪上的夢想家》

「秋收藝術節」讓池上更為人知,雲門舞集《稻禾》登上紐約時報

在產業溫飽以後,梁正賢沒忘當初學的MOA有三個志業:藝術的生活、 淨化療法與自然農耕。「文化藝術是生活化的東西 ,它跟有機栽培是並存的。」他說。

2008年,台灣好基金會到池上找尋合作伙伴,梁正賢心想這是宣傳提升池上的機會,又到處奔波協調募資。 池上國中退休校護陳秋菊回憶,「(當時)很多的社區是不同意的,結果梁正賢是去跟那些不同意的社區說 ,要不然這樣好了啦, 賺錢都算你們的,虧本都算我的!所以呢,誰會不同意,兩個禮拜以內募集到了所有的費用 。」

果然,「秋收藝術節」讓這個平靜的農村變得更豐富了。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還以此為背景編了一支舞作《稻禾》。舞者透過割稻等在地體驗,不只是跳舞,還深度理解了舞蹈背後的意義。2013年雲門舞集在池上演出《稻禾》,還登上了紐約時報,引起廣大的迴響。

圖/《稻浪上的夢想家》

林懷民分享,「在池上戶外演出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經驗,因為你跟大自然在一起 ,風吹著你的皮膚,然後汗流下來,風把汗吹乾了,汗繃在你的皮膚上面,你看得到觀眾,同時你一轉身也看到雲在走,稻子刷刷地響……所以我們所有雲門的舞者都非常期待,去到池上的戶外來做這樣的演出。」林懷民觀察,梁正賢為表演的場地花了很大的心血,他要稻田的主人早一點播種、早一點收割,還得讓田裡的泥土乾一點再來動手。

梁正賢的動力帶給池上一連串改變。秋收藝術節後,「藝術家駐村計畫」也在畫家蔣勳的幫助之下促成。梁正賢捐出自家倉庫,成立穀倉藝術館,成為分享美的展示空間。

蔣勳(左)與梁正賢。圖/《稻浪上的夢想家》

梁正賢再捐老穀倉蓋文化中心,因為「倉庫放十年還是倉庫」

梁正賢想做的事一件接著一件,之後又在林懷民的大力建議之下,捐出家裡第二座老穀倉。林懷民分享,梁正賢下一個傳奇的篇章將是米倉文化中心,「他出所有的建築費用,把它整頓起來,這裡將來太太們可以上瑜伽課、 小朋友可以上舞蹈課 、可以開會、可以有外來的演出……。」 梁正賢認為,倉庫你放了十年它還是倉庫, 如果不活用它,其實是最高的成本。

梁正賢的池上夢, 像稻子一樣生長,在文化教育土壤裡扎根,吸引了許多人幫忙,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每年約有120名池上國中學生參與志工服務。池上國中畢業校友吳宸曦已經參與志工第七年,「會一直回來,是因為我覺得做這份工作,就是大家很享受在這個當下 ,所以才會每年願意空下這個假日, 回來當志工。」

梁正賢的兒女已有共識把爸媽的擔子擔下來,接手工廠,讓爸爸專心做他的永續志業,不要再累過頭。梁正賢則說,「 其實我心裡也有時候在想,池上如果榖價能夠把它拉抬到今天這個穀價,有沒有能力讓台東縣其他的農友,也有這種拉抬的效果,我曾經在想這檔事。」

故事好像還沒有結束,他的夢想又更大了。

【延伸閱讀】
紀錄片|《稻浪上的夢想家》:池上的優良米質、黃金稻浪和人文風情,都是台灣獨一無二的難得,甚至還曾躍上國際媒體版面。而這美麗故事的背後,其實藏有一段艱辛動人的奮鬥歷程,那是由一位米廠之子和一群農民共同耕耘出來的夢想大道,他們不只創下台灣 20 年來最高米價,也打造出全台灣最具人文藝術涵養的農業小鎮。
紀錄片|《農村的遠見-台灣台東縣池上鄉 「永恆的米鄉」》:池上是一個位於台灣東部、太平洋旁、稻米生產面積僅佔全台灣1%的小鄉鎮,但是它卻能連續三年得到全臺灣米質競賽的冠軍。
紀錄片|《農村的遠見-日本MOA 「自然農法」》:日本MOA自然農法聞名國際,創辦人岡田茂吉先生於西元1935年就開始推行「自然農法」。

文字整理:林多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2023.6.8

曾有多年採訪及電視節目製作經驗,長期關注產業及文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