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口湖「牽水(車藏)」是全國規模最盛大的牽(車藏)〈(車藏),音同狀〉儀式,源起於西元1845年的水難災禍。《九天民俗技藝團》將這項自清代延續至今的民俗創作出《牽水(車藏)》,登上國家戲劇院演出,以鼓聲與肢體語言的全新形式重現,融合追思先人的科儀,也展現人類面對自然無常時的信仰力量與生命智慧。

道光二十五年(西元1845年),雲林口湖地區發生一場水難事件,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加上當時正值漲潮,引發嚴重水患,許多民眾被洪水吞噬命喪黃泉,據民間估計約有七千位民眾慘遭溺斃。
災後,又因瘟疫流行,再奪三千條性命。為撫慰亡靈、安定人心,口湖居民自清代以來,每年於農曆六月七、八日舉行牽水𰹬科儀祭祀罹難祖靈。這項儀式在2010年被文化部登錄為國家重要民俗文化資產,成為台灣少見以「集體災難」為背景、仍持續延續至今的在地活動。
從「洗港水難」到舞台劇場:真實歷史化作鼓聲浪潮
「牽(車藏)」〈(車藏),音同狀〉,是流傳自福建泉州原鄉的喪葬科儀,分為「水𰹬」與「血𰹬」,因溺水死難者使用灰白色水𰹬,如因難產、兇殺、兵戎、車禍等流血死亡者,則以紅色之血𰹬牽引之,其目的在引渡亡魂離開凶死之處並脫離枉死城。牽𰹬是否能超度意外死者之亡魂,我們無法得知,其主要意義在於經由宗教科儀引渡死者,希望因意外死難者能脫離苦海得到救贖,藉以撫慰遺族失去親人的傷痛。
九天民俗技藝團《牽水(車藏)》的創作背景則以此為主題,不僅重現歷史災難,更在鼓聲與儀式之間探討人如何面對自然無常、災禍與死亡。

鼓聲化為浪潮:陣頭藝術的劇場轉譯
在台灣傳統樂器中,「鼓聲」不僅能奏出悅耳的旋律,更普遍被運用在莊嚴神聖的宗教祭典。2025年,九天民俗技藝團以《牽水(車藏)》登上國家戲劇院,這不僅是民間陣頭首次以完整劇場形式進入國家藝術殿堂,更將民俗儀式轉化為當代表演藝術的重要里程碑。
在牽水𰹬祭典中,鼓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道士誦經、跑赦馬、招魂、超渡時,鼓聲起伏,既是節奏的指令,也是情緒的載體。《九天民俗技藝團》以此為核心語言,將「鼓」從宗教伴奏轉化為劇場敘事,創造出以聲音講述歷史的表演。
舞台上,鼓聲表現洶湧的洪水、震怒的天威,也象徵人心的恐懼與堅毅。擊鼓者的肢體不再只是節奏動作,而成為抵抗命運的身體語言。觀眾在鼓聲震撼下,不僅「聽見」狂風巨浪,也「感受」那場生與死、敬畏與救贖的集體記憶。

從廟埕到國家戲劇廳,傳統與現代在同一個舞台共鳴
一般人提到陣頭往往會聯想到廟會喧騰的場面,或是民俗節慶中的熱鬧團隊。當九天民俗技藝團將陣頭帶入國家戲劇院,不再只是宗教廟會活動的表演,而是一種文化身分的展現。
在創作與排練過程中,九天民俗技藝團邀請口湖當地耆老與法師指導儀式細節,確保表演的每一段節奏、科儀都有文化依據,透過鼓聲感受當時風雨交加,波濤滾滾的情境,感受戰水英雄在水中勇敢對抗洪流拯救孩童的氣勢,以鼓聲模擬「牽水𰹬.祭亡靈」的儀式節奏,全體鼓手低頭默鼓,象徵為死難的先民祈福。
口湖牽水𰹬是全國規模最盛大的牽𰹬儀式,其源起自十九世紀那場悲壯的災難。這項自清代延續至今的民俗,不僅是一場追思先人的科儀,更是台灣人民面對自然無常時所展現的信仰力量與生命智慧。

《九天民俗技藝團》此次將牽水𰹬搬上國家戲劇院,讓這項深具追思緬懷與超度救贖的儀式以全新形式重現。鼓聲取代誦經的節奏、身體成為祈禱的語言,使傳統科儀在劇場中獲得新的生命力。這樣的轉譯不僅保留了儀式的莊嚴與敬畏,也讓觀眾在藝術的氛圍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與人性的溫度。
《牽水(車藏)》不只是一次儀式的再現,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傳統與現代在同一個舞台上共鳴,展現台灣的宗教文化與傳統藝術。
【延伸推薦】
節目|《藝術很有事》:廣泛探討台灣藝術文化具時代性及公共價值的議題,關注具代表性的個人創作,也拍攝許多國際重要的展演和事件,力求在最短的時間表達最深的含意。
文章|喪葬儀式中的「弄鐃」是什麼?用雜耍娛人娛靈,讓人又哭又笑的心靈療癒。
作者:林茂賢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10.30

1960年生於宜蘭縣羅東鎮,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民族學博士班研究。
現任教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目前擔任財團法人臺灣歌仔戲推廣基金會董事長、文化部無形文化資產中央審議委員、各縣市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國家兩廳院評議委員。
著有《大廟埕:林茂賢民俗選集》、《戲棚腳:林茂賢傳統戲曲選輯》、《台灣民俗采風一、二、三輯》、《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等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