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科書刪除「從軍」慰安婦與「強徵」朝鮮勞工,政治力如何影響國高中教育?

日本教科書如何教授「慰安婦」「南京大屠殺」「沖繩之戰」等既有史實?2021年4月,政府內閣決議直接干涉教科書用詞:「從軍慰安婦」會引發學生誤解,建議適當的表達是「慰安婦」;戰時來到日本的朝鮮勞工,不宜使用「強徵」字詞。最後共有七家出版社、41本教科書據此做出修訂,歷史學者吉田裕憂心:「這是赤裸裸的政治介入。」

圖/《教育與愛國》
圖/《教育與愛國》

1945年,在美國的宣傳影片中,如此描繪戰爭時期的日本教育:

「日本的學校不是培養心靈的地方,只教授政府選定的事實與接受的思想,教育的目的是產出大量同樣思想的孩子……教師由政府培養,只有忠於天皇的人才能站在講台上。」

2017年3月,日本小學六年級的道德教科書,經過國家審訂制度後,原本書中描寫的「麵包店」場景消失,改為「和菓子店」。全日本麵包協同組合連合會會長西川隆雄表示,實在不知道為什麼麵包店不行,和菓子店卻可以?「說什麼用麵包店是沒有愛國心?我覺得這樣是本末倒置。」

日本學校的教科書,皆須按國家制定的學習指導綱要進行檢查,針對有問題的部分請出版社修改,最後由審定調查委員會定案。長年從事教科書編輯並曾任出版勞聯教科書對策部的吉田典裕,形容當今是一個「揣摩上意的社會」,出版社必須接受審定建議,不會直白告訴你應該怎麼改,但不改,審定就不會過。一本教科書製作耗時最少四年,不被接受的版本代表投入的成本全都落空。

歷史課本寫入慰安婦議題,導致出版社倒閉

國家與執筆者的角力,在歷史科目更為明顯。曾任日本大型出版社「日本書籍」編輯的池田剛,就親身經歷過這樣的痛苦。

1980年代,日本書籍在中學歷史教科書市場上有壓倒性的市占率,然而到了2001年,教科書作者提出了二戰時期的慰安婦問題,成為右翼團體的宣傳標靶。

「年輕女性遭到強行召集,被送到戰場去當日本士兵的慰安婦……」等描述,被保守派批評是採「自虐史觀」(註1)。當時的社會氛圍,圍繞著慰安婦議題的爭論方興未艾,多數出版社開始迴避慰安婦問題,「日本書籍」出版社卻沒有這麼做。

「這件事情的後果非常嚴重,東京23區裡面有21區不再用我們的書。」池田剛說。隨後,日本書籍出版社因此倒閉,政府也成立了新歷史教科書編纂小組,主張刪除教科書中帶有自虐史觀的內容,並出版新的歷史教科書。

日本書籍教科書的執筆人、一橋大學歷史學者吉田裕回憶,他寫下的慰安婦歷史是根據學術研究的結果,「我希望學生能了解戰爭悲慘的一面……我寫的內容,讓出版社倒閉,身為作者我對編輯和出版社很抱歉。此後我也不再參與任何教科書的撰寫。」往後若有編輯想做一些突破與努力,「就會被告誡別重蹈『日本書籍』的覆轍。」池田剛說。

日本教科書皆須由審定調查委員會定案。圖/《教育與愛國》
日本教科書皆須由審定調查委員會定案。圖/《教育與愛國》

承認戰爭的錯誤,讓日本人無法自豪?

中學的社會科,開始出現保守色彩濃厚的教科書。新歷史教科書編纂小組也分裂為兩個團體,各自出版新的歷史教科書。屬於編纂會的「自由社」出版的「中學社會」,深入描寫、大量探討日本的起源神話,並且是八本歷史教科書中唯一沒有提到南京大屠殺的版本。另一個「育鵬社」,也強調國家誕生的神道歷史,肯定明治天皇頒布的教育語錄和思想。

2012年,當時第一次下台的安倍晉三在某場會議上,表達對育鵬社教科書的支持,並重申了政府對教育的看法,暗示著只要有夠強的信念與堅定的立場,政府當然可以觸碰、影響學校教育。

育鵬社的代表性作者、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伊藤隆受訪時表示,「自虐的歷史觀」讓日本人不能以身為日本人自豪,並強調自己不是要進行愛國教育,而是不應該教導學生那些「受左翼歷史觀」影響的歷史。

他強調,創造出堂堂正正的日本人才是目標。何謂堂堂正正的日本人?「不是左翼。而是繼承了自古以來傳統的日本人……現在的反政府分子多是左翼,也可以說他們是反日。」應該從歷史中學習到什麼?伊藤隆對這一題的答案,尤令人驚訝,「不需要學習任何東西。」他說。

如何描述「沖繩之戰」?民眾自殺是否受日軍命令?

如何在教科書裡描述戰爭,與史實之間的鴻溝和差異正逐漸擴大。1945年的「沖繩島戰役」,當時日本軍人逼迫平民離開住所,將許多人帶至荒郊野外處決,甚至直接給他們手榴彈,逼他們炸死自己,或說服他們先一步將自己家人殺死,以免於往後更痛苦的折磨。

即便是歷史事實,沖繩當地政府卻與日本政府對日軍當時的命令有意見分歧。

沖繩島民的集體自殺究竟是不是受到軍隊的命令及干預,竟成為文科省審定的質疑之處。出生於渡嘉敷村的吉川嘉勝,在六歲時經歷了集體自殺如煉獄般的場景。村長大喊:『天皇陛下萬歲。』在這之後,手榴彈在各處爆炸…我的母親說:『裕介,丟掉那個手榴彈,上天給你多長的壽命,你就好好的過。要死什麼時候都能死,去追你哥哥,你哥哥不是揹著孩子在逃嗎?快去追你哥哥。』」想起這段過去,吉川嘉勝的嗓音仍因激動而顫抖。

2007年出版的教科書,描寫這段歷史時說:「日軍將縣民從戰壕裡趕出來,指控他們是間諜並殺了他們,用日方給的手榴彈讓他們集體自殺及互相殘殺,總共超過八百人因此死亡。」

送審後的教科書,得到了以下的審訂意見:「有可能讓人對沖繩實情產生誤解。」

只選擇陳述部分真相,讓沖繩人民難以接受,並開始了廣泛的大型抗議活動,要求國家恢復教科書裡有關沖繩戰役的真相。

政治力介入?拿掉「從軍」只留「慰安婦」,也不再使用「強徵」朝鮮勞工字眼

2016年,另一個通過審定,以方便孩子提問方式編輯的歷史教科書「學習舍」正式進入市場,採用與育鵬社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教科書中也提到從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消失的慰安婦議題,包括1993年的河野談話(註2)摘要與政府後續觀點,希望孩子們用客觀角度思想戰爭的後果。但使用「學習舍」教科師的學校,卻收到數百張抗議明信片,甚至有政客直接向校長施壓。

2019年,韓國藝術家金曙炅與金運成創作的《和平少女像》在日本社會引爆了一陣騷動。現任大阪市長、時任大阪府知事松井一郎當時批評這是「汙辱日本人的雕像」、「從來就沒有被強徵的慰安婦」等發言。2021年,雕像在大阪重新展出,再度引來激動民眾在會場外高舉立牌、吼著「從軍慰安婦就是妓女!」「反日集團滾出去!」、「滾去支那或朝鮮吧!」

教科書應該反映歷史的事實,還是提供政府的觀點? 《教育與愛國》

在大阪府公立中學任教的平井美津子也碰到了類似的難題。她實踐性的教學風格受到矚目,在一次媒體受訪中,分享了在課堂中教授慰安婦歷史時,學生課後感想「倘若自己成了士兵,會不會變成不把女人當人的那種人?」的反思,上報後卻遭到一連串抗議與抵制。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首先在推特開砲,輿論對平井老師的非議逐漸擴大,學校甚至要求他不得再教授慰安婦歷史相關的課程。

平井美津子說:「當我講到戰爭中的加害行為時,有認真的學生會問,我們是否也有責任呢?但也有學生覺得,這些事情又不是我做的,到底還要拿這些事情講多久?在課堂上讓學生思考這些事情,我認為是歷史課的珍貴之處。」

日本民眾在《和平少女像》展覽會場外分庭抗禮進行抗議。圖/《教育與愛國》
日本民眾在《和平少女像》展覽會場外分庭抗禮進行抗議。圖/《教育與愛國》

2021年4月,日本教科書受到政治干預最大動作的一天來臨,政府直接干涉教科書內的用詞:「從軍慰安婦」會引發學生誤解,適當的表達是「慰安婦」,以減少軍人逼良為娼的暗示。另外,戰時動員朝鮮半島勞工到日本,統稱為「強徵」並不恰當。文科省更提出「訂正申請」手續,被認為是暗示出版社修改現行版本中「從軍慰安婦」與「強徵」等用詞。

擔心影響教科書是否會被採用的出版社,開始庸碌地忙於訂正。最終,有7家出版社做出修改,共有41本教科書做出改訂。編寫教科書的歷史學者吉田裕對此相當憂心:「這是赤裸裸的政治介入。」

歷史還是歷史嗎?還是只是政治吹起的風,跟著左右搖擺?教科書應該反映歷史的事實,還是提供政府的觀點?在既有的戰爭事實上,我們要給下一代的備忘錄又是什麼?

註1:「自虐史觀」指在主流歷史的論述中,過度強調日本負面之處,呈現一種自虐的形象。

註2:「1993年河野談話」指時任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河野洋平公開表示,針對二戰期間日軍強徵韓國婦女當慰安婦,表示衷心反省和道歉。河野談話未經內閣會議通過就發表,引發日本社會爭議。

【延伸推薦】

紀錄片|《教育與愛國》:講授南京大屠殺、日軍慰安婦、沖繩戰役集體自殺歷史的日本教科書商與教師頻遭右翼勢力攻擊,當政治力介入教育,教科書內容逐步變為「愛國」的工具。

文章|慰安婦阿嬤不喝豆漿,因為會想起男人的體液—同黨劇團邱安忱爬梳台韓歷史創作舞台劇

文章|日本人的禮貌從小學開始培養,追求集體與協調性卻是教育的雙面刃

作者:莊堯亭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9.30

莊堯亭

臨床心理系畢業,投入文字工作十年。是女兒,是媽媽,也曾經是一個孩子。熱愛記錄每一個努力活著的生命,喜歡聽別人的故事,也喜歡說故事給別人聽。典型的樂觀型悲觀主義者,因為這個世界很糟糕,所以更要珍惜身邊的美好,用許多的愛與包容,在文字上、在生活裡,陪伴他人多走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