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日麗》年輕父親的憂鬱:強迫自己成熟當好爸爸,經濟與精神卻捉襟見肘如牢籠

或許你曾遇過這種「年輕父親」,與青春期女兒外表看似兄妹,眼神中夾帶著天真與絕望的「大男孩」,生活捉襟見肘,卻仍執著要對家人大方。《日麗》11歲的女孩正在摸索成為女人,她的父親也正在摸索著如何當個父親。作為心理師,經常聽到類似的故事:要在心理上強迫自己成熟,去看顧生命中的大人,忽略因此而感到孤獨的自己。

《日麗》從青春期女兒與爸爸的度假之旅中描繪出親子關係。圖/《日麗》
《日麗》從青春期女兒與爸爸的度假之旅中描繪出親子關係。圖/《日麗》

編按:本文討論涉及《日麗》劇情,請斟酌閱讀。

我們總是看著父母的樣子,而決定要長成一個怎樣的大人,如果父母的狀態令人困惑,那麼向外尋求成長的模板,就變得理所當然。從孩童跨度到青春期的女孩,壟罩在許多不同的刺激底下,摸索著如何長大的同時,似乎也努力地找到一些什麼,來為這件事寫下一個明確的定義。

如果說,《日麗》中的11歲女孩蘇菲,在迷惘中往女人的道路前進,而他的父親,其實也正在摸索著,如何成為一個11歲女孩的父親。在父親的角色底下,內心那個11歲的男孩,依然在某些時刻隱隱作痛,成為一個無法被忽視的情緒。

既親密又遙遠的親子關係,女兒探究父親從沒言說的憂鬱

《日麗》記錄了11歲的女孩蘇菲與31歲父親卡倫在土耳其度假時光,由記憶畫面與父女兩人輪流拍攝的DV影片交織而成,同時也插入了31歲蘇菲的生活片段。

我們知道當時蘇菲父母離婚了一段時間,這是她開學前跟父親的一次度假,隨著時間軸的推進似乎也暗示了沒有下次。而這一段回憶,被她與父親用不同的方式珍藏著。

電影本身並沒有特別重大的劇情起伏,但在導演的鏡頭推進之下,許多細膩的畫面鏡頭卻能給出讓觀影者投射出故事的空間,如鏡頭從水面上到水面下那樣的過程,也同時訴說著人的意識到潛意識,主角們能被看見的,與不能被看見的情緒故事。

隨著影格一格格的跳動,我們似乎可以感覺到,蘇菲試著很努力地往父親卡倫貼近,父親也是如此努力著的,每次兩人對話,都有愛在其中流動著,但不總是如此通暢,有時也會因為其中一方的狀態而堵塞。導演用音樂與某些畫面細節暗示給出了線索,去指出父親可能深藏的秘密,而這秘密未必需要被螢幕前的我們所揭露,在這樣的晦暗中,反而能夠令我們更純粹的去帶入自己與親密他人正在經歷,或曾經有過的阻隔感。

是的,同時能夠親密,卻又感覺到阻隔。

就像是我們能從影片中感受到的,這對父女之間的溫暖,簡單的快樂,同時也有濃厚複雜的哀愁深埋其中。

蘇菲就在其中經驗這些,可是真正的理解,也許直到她31歲那年,才算是開始。

在這一年,她在年齡追趕上了記憶中的父親;在這一年,她成為了母親;在這一年,她重新回去探究父親當時未曾言明的憂鬱;在這一年,透過影片紀錄的細節,她體會到,可能當時自己其實「看見了」,卻又不能算是「完全看見」自己的父親。

當11歲的女兒蘇菲長到父親當時31歲的年紀,才開始真正理解父親。圖/《日麗》
當11歲的女兒蘇菲長到父親當時31歲的年紀,才開始真正理解父親。圖/《日麗》

每個人或許都有一個在回憶中受困的父母

卡倫雖名為父親,但在他人眼中看起來卻又像極了兄妹。兄妹聽起來像是玩笑或是讚賞,轉個角度,就能感受到當中的苦澀。

是否曾經在生命中與某些「大男孩」相遇,就有著類似電影中這位年輕父親的影子,他們眼神中同時夾帶著對生命的天真與絕望,對愛的人無比認真,對自己的生活毫無辦法。他人可以輕易地看破他的偽裝,卻還是笨拙的試圖隱藏那份窘迫,依靠著某些執著活著,偏偏有時這份執著往往是最令他們受苦的。

11歲的蘇菲感受到了父親受困了,她努力地想讓父親脫困,想讓父親快樂。

影片中的父親,看起來貧窮卻又努力對孩子大方,無論是經濟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都是。但那捉襟見肘的肢體,卻實實在在的寫在眼前,蘇菲並非毫無知覺,但對於這樣的父親,一個11歲的孩子,這個當時也正陷於青春期風暴中的孩子,又如何能去辨明,那困人牢籠具體的形狀。

青春期女兒與年輕爸爸,常被外人誤認為兄妹。圖/《日麗》
青春期女兒與年輕爸爸,常被外人誤認為兄妹。圖/《日麗》

世代傳承的憂鬱,可能終生都不會獲得解答

作為一個心理師,經常聽到這樣的故事,好像需要在心理上強迫自己成熟,去看顧生命中的大人,忽略因此而感到孤獨的自己。

當父母的目光看向孩子,孩子也會試著去看見自己。

但當父母的目光帶著悲傷望向不知名的遠處,孩子也會盯著那處黑暗,或是盯著悲傷父母的背影,不敢移開目光,在還來不及明白自己是誰的時刻,就被迫植入了一開始不屬於自己的悲傷,漸漸地與所謂的自我融為一體。

直到長大成人,會在某個瞬間,意識到了自己身體中那股難以處理的哀傷,苦澀的說不出口,偏偏時間無法回頭,沒有時光機可以回去追問當時父母為什麼這樣,許多人就只能帶著那些終生都不會獲得解答的疑惑,繼續往人生路前進,或是成為另一組受困的父母。

卡倫明明有著血濃於水的女兒蘇菲,卻也有著離開後就感覺回不去了的家鄉。故事未寫明卡倫有生之年經歷了什麼,但從他口中可以得知,他沒有自己真正的歸屬,他在原生家庭是一個可以被遺忘生日的孩子,他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也是個無法完全負起責任的父親,對於自己的身體,更有著無能為力的掙扎。

儘管回頭看能感覺到他的盡力,但顯然這並不能讓他在心靈上放過他自己。他試著從許多地方得到心靈的平靜,例如搬遷到日照更多的地方,學習冥想與太極。

他努力告訴女兒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都可以,但這樣的話語背後卻似乎隱隱的藏著他的遺憾。這位父親最終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人嗎?

這個問題,或許不需要那麼用力的找尋答案。

父親卡倫學習冥想與太極,希望得到心靈的平靜。圖/《日麗》
父親卡倫學習冥想與太極,希望得到心靈的平靜。圖/《日麗》

重新理解、看見,然後再繼續愛下去

「能撐到三十歲都很意外了,無法想像四十歲。」卡倫跟潛水教練說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可以有很多種意思,但在我看來,那股對未來的絕望感,真實到彷彿快要溢出螢幕,就像某一幕他深夜浸入海洋那樣的窒息。

在卡倫淺淺的微笑底下,似乎逐漸喪失了對此刻生命的掌握感,對接下來怎麼過日子,對金錢,對時間,對自己的身體,儘管清楚這些,而他卻依然努力地做各種嘗試,想抓住一些什麼。

至少,他想抓住與女兒之間快樂的回憶,又或者說,他試圖用自己受過的苦,為女兒建立保護。

帶著對父親部分清晰部分模糊的印象,蘇菲走到了現在。

片尾,閃爍的畫面中,隱隱有著兩人相擁的畫面。此刻,她不再只是11歲的女孩,她帶著更多的看見與理解,擁抱了所愛著的父親,擁抱了與兩人有連結的一切。

如若影片召喚出了過往的某個畫面,某個人。

可以緩下著急思索找尋線索的腦袋,讓一切歸於寧靜。此刻,無論走到了生命中哪一個階段,就這樣好好的佇立原地,回望內心。

住在深處那些不同年紀的自己,是否帶著被深埋的疼痛走到了如今,或者其中一些回憶釀出了苦甜的滋味,彷彿沉醉迷人的老酒,散發出值得細細品嚐的香氣。

《日麗》公視+熱映中

【延伸推薦】

電影|《日麗》:11歲女孩蘇菲和她年輕的單身父親卡倫,前往土耳其渡假,共享珍貴時光。20年後,蘇菲回望當年夏天的記憶,逐漸發現父親隱藏的憂傷。

文章|「當爸爸,讓我成就了各種不完美!」小炳余俊賢的單親爸爸心情日記

作者:王思涵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5.9

王思涵

臨床心理師

學經歷: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臨床組碩士

台灣存在催眠治療學會常務理事

沐慕身心診所執行長

馨思診所兼任臨床心理師

楊思亮診所兼任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