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的校安通報事件中,學生自殺自傷的比例不斷攀升;憾事發生後,家長老師大多難以接受與不解,就如同電影《年少日記》刻劃的情節,每個成人都不是壞人、都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但無形壓力與焦慮仍讓孩子處在崩潰邊緣。「為孩子好」的執念與被恐懼驅動的動力,是台灣教改後升學壓力依舊的原因之一,家長有責任自我覺察、跳脫這個彼此共建的價值系統。
台灣每年校安通報事件中,學生自殺與自傷的比例不斷攀升;南韓、新加坡、香港等鄰近國家同樣面臨菁英教育制度下,學童受到焦慮與壓力所苦;現代家長的教養負擔與學校老師們的壓力也節節上升,親師生同樣受苦卻無法打破負面循環。現實生活的社會新聞中,許多憾事發生後,家長、老師難以接受與不解,或許香港電影《年少日記》能協助我們找到線索,這團令人窒息的迷霧如何產生。
《年少日記》雖以一位壓力大不快樂的老師人生作為主要敘事軸線,從發現被丟棄未署名的自殺遺書草稿為起點,聽到孩子呼救的他努力確認身分,也在這過程中揭開自己童年類似的傷痛回憶,並意識到對自身的深遠影響。本片擁有系統觀思考的洞察,完整將家庭中權力關係、手足議題、童年傷痕、教育制度、社會文化等各種因素一一拆解並重構於電影中的每一個大人角色:他們都不是壞人,都做了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但仍讓孩子們處在崩潰邊緣。
大人應先擺脫奮鬥文化帶來的成就焦慮
電影中這對手足兄弟,被擁有成功事業的律師父親要求完美表現,沒有獨立經濟能力的全職母親看似光鮮亮麗,卻對教養氛圍無能為力,只能從旁協助孩子努力達成父親的期待;社經地位優渥的父親,更藉由贊助學校活動奪得話語權,將他深信不疑的價值觀置入孩子的學校環境,打造他理想中的教育樣貌。
「不要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不幸」、「機會是留給努力的人」,這些耳熟能詳的勤勞美德與奮鬥文化,牢牢禁錮著華人社會至今未消,認同「奮鬥努力就有可能成功」方程式的家長們,藉由選擇私立學校形成同溫層鞏固信念,學校則成為「消費者至上」的教育產業,迎合家長的需求量身訂做課程,其實也和學生一樣隨時被評估「執行成效」;家庭、學校原本應是孩子成長的安全網,此時聯手形成難以逃脫的高壓電網。
劇中亦點出全職母親的挫折感與壓力,背負同樣的價值觀、承受另一半對自己的指責甚至暴力相向,必須把孩子成就當成自己成績單的她,甚至對孩子說出「如果我離婚,一定是因為你」成為壓垮孩子最後一根稻草。
激將、羞辱、連坐法,手足比較會影響一輩子
電影中的哥哥乖巧貼心,但學業與才藝一蹋糊塗,弟弟則是樣樣傑出優秀。同在一個房間的他們,原本應是打鬧玩樂一起的年紀,卻因大人教養方式關係產生變化;這位父親最常使用「言語暴力」試圖激勵哥哥的學業成績,失望後又辱罵發洩失望,似乎認為刺激孩子的羞恥心能讓他向上;即使是使用出國玩或買玩具等正面獎勵,也因採取「連坐法」,讓年紀尚小的弟弟因哥哥得不到獎勵,無心直白的言語和行為導致手足情感逐漸疏離。這位趁其他家人去旅行、自己被留下溫習功課的哥哥,在小小年紀10歲跳樓離世,最後的日記寫下「自己不是什麼重要的人」,爸媽也不會因此而離婚。
「為孩子好」的執念,其實是被恐懼驅動的焦慮
導演的安排令人深思,這位弟弟讀了哥哥的日記,知道他想當一位好老師,於是成績優異的他決定拋棄父親的期待,當一位懂得安慰學生的老師;然而也因為哥哥早年離世與童年陰影,成年後的他,即使成家後仍然因自責與恐懼不想生小孩,嚴重影響自己原本幸福的婚姻關係。
留下來的每一個家庭成員,都用一輩子承受哥哥離世的衝擊與傷痛。
雖然台灣教育與教養趨勢不斷進步,打罵教育已逐漸降低,然而「為孩子好」的執念沒有放過我們,深怕自己少做了什麼、不夠努力督促孩子,被恐懼驅動的動力,仍是台灣教改後升學壓力依舊的原因之一。《年少日記》探觸了自殺議題裡看不見的深層文化因素,已揭開黑暗布簾一角,我們這些大人有責任自我覺察、跳脫這個彼此共建的價值系統!
【延伸推薦】
電影|《年少日記》:在中學任職的鄭老師在校園意外發現一封沒署名的遺書,在尋找真相過程中,卻讓他想起充滿暴力和遺憾的童年往事。頗析當代教育問題。
影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書中深刻描述了家庭中扭曲的親子關係,刻畫出單一的成功價值觀忽略了個體差異性的高壓社會。
紀錄片|《補習班的門口》:2015年,在印度柯塔有24個學生因為承受不了補習過度的壓力、沮喪和寂寞而自殺。本片嘗試了解柯塔這些補習班裡的真實情況,這些16、17歲的孩子如何應付周而復始的家庭、同儕和考試壓力。
作者:羅怡君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2024.12.13
斜槓中年,現以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為主要身分。
曾任職於奧美公關、三立電視與外商,擔任行銷公關與企業溝通之角色,離開職場後已溝通與教養為出發點,展開多元人生的探索與實踐,創立「Home Page首頁讀書館」,成立讀書會推廣兒少閱讀小說。
出版七本著作,fb粉專為:「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Home Page首頁讀書館」
Podcast:《K歌Su房》、親子天下《少年特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