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象(Henri-Robert-Marcel Duchamp)是「概念藝術之父」,他鑽研科學、空間、攝影、工藝等領域,認為藝術是在觀眾欣賞並詮釋之後才完成,更認為「每個人都能創作,一切都是藝術」。杜象簽名的小便斗《噴泉》也開啟了「現成物是不是藝術品?」的爭論,他透過現成物展現「所有東西都是藝術」的態度,為藝術家帶來極大的自由。
如果你在1959年問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是誰,大家一定會回答是「畢卡索」,但若再晚個十年問同樣的問題,人們可能會回答,是「杜象」。
作為「概念藝術之父」, 杜象留給世人的是概念式思考藝術的能力,啟發人們去思考藝術的動機與企圖,提供年輕一代藝術家革命性的各種可能。如果沒有杜象,或許今天的藝術主流仍沿襲畢卡索或馬諦斯的風格,現代藝術也不會如此多元而精彩。杜象允許藝術家和觀眾成為自己,他向世界展現:「你可能無法畫好一個蘋果,但你仍然可以思考藝術,且得到收穫。」
天馬行空的藝術家,鑽研科學、工藝、攝影與當代流行四維空間
1887年,馬塞爾‧杜象(Henri-Robert-Marcel Duchamp)出生在法國諾曼第的一座小鎮,他的父親是一位公證人,外祖父是蝕刻板畫家,家中掛滿繪畫和版畫,從小接受藝術薰陶,讓家中三個孩子都成為了藝術家,沒有人想繼承父親公證人的業務。
杜象的兩個哥哥都大他10幾歲,在20世紀初搬去巴黎,以藝術維生,杜象也追隨他們的腳步。他搬到巴黎和哥哥同住,學哥哥畫一些幽默插畫,刊登在當地的報章上,開始以藝術家的身分賺錢。年紀輕輕的杜象,有很多挑戰世界的想法,除了藝術,他也鑽研科學和工藝技術。 1907年,杜象第一次展出作品,結合當代流行的四維空間概念、X光穿透性,杜象這時期的作品深受立體主義影響。
隨著攝影的出現,超越人類視覺,照片能揭發出看不見的現實,也帶給杜象很大的啟發,他從計時攝影中得到靈感,1911年完成畫作《咖啡研磨機》。杜象以圖解方式顯示咖啡液磨機,用箭頭表示動作,這是第一次有人在畫作中以直接的方式顯現出動作。
《下樓梯的裸體》引軒然大波:裸體只能臥躺,怎能下樓梯?
1912年,杜象畫了《下樓梯的裸體》(Nude Descending a stair),這作品匯聚了自然主義、抽象主義等,展現科學與藝術的連鎖反應。然而,當這幅畫於一個標榜「不評審、不頒獎」的沙龍畫廊中展出,卻遭到嚴厲的批判和羞辱,主辦單位違背了「不評審、不頒獎」的精神,讓杜象感到被背叛、很受傷,決定不再加入任何畫派和團體。
這幅畫引發的風波也讓杜象和家人關係破裂,他於是離開巴黎,搬到了德國。在竭盡對動態繪畫的興趣後,杜象開始改變方向,他認為自己既不是畫家、也不是作家或雕刻家,這些標籤都不要,這才是他作為藝術家真正的起點。
根據杜象的回顧,慕尼黑是完全解放他的地點,讓他意識到必須找到一條新的道路,他認為,將繪畫中不常見的元素帶入繪畫,才是唯一將藝術帶出圖形色彩那條死路的方法。
1913年,杜象在3塊普魯士藍畫布上,剪了三條各1公尺左右的線,分別於1公尺高將線投下,將每根線落在畫布上的位置,用膠固定住,這是現代藝術史上第一件將科學實驗轉化為藝術活動的紀錄,同時也評論了幾何與度量衡的標準和歷史,杜象將作品命名為《三條標準製的修補線》(3 Standard Stoppages)。
同一年,曾飽受批評的《下樓梯的裸體》受邀至紐約現代藝術展中展出,一舉震驚了美國藝術界,這幅畫的周邊總是擠滿人潮,報紙標題以「達達來襲」形容杜象的作品,讓他一夕成名,獲得空前的成功。 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杜象順勢離開歐洲,搬到了美國,藝術收藏家瓦特·亞倫斯堡成為杜象的主要贊助人,杜象也開始雄心勃勃地思考更大的構圖。
《大玻璃》歷時12年創作,運送途中破裂反成「終極完成」型態
「有人能創作出不是『藝術』的藝術品嗎?」杜象開始探索這些可能性。他認為當代藝術一味根植於過去,已經被卡住了,為了適應20世紀的科技進步,必須重新思考和分解藝術,沒有絕對的美,沒有絕對的品味,所有這些事情本身都是相對的。
杜象開始創作他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新娘甚至被光棍們扒光了衣服 》,又稱《大玻璃》(Le Grand Verre),投射超越身體和現實的四維空間,提倡以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藝術品。 對文字敏感的他,善於在作品標題上玩弄文字,通常是很諷刺的、不和諧文字,早在他畫幽默插畫時期,他就已經深諳此道。
《大玻璃》創作時間前前後後花了12年,完成後被亞倫斯堡夫婦買下,開始四處展覽。某次在運送至展場途中,玻璃破了,杜象在修復作品時,保留了破裂的痕跡,並宣布這是作品終極完成的狀態。這件作品於1954年成為費城博物館永久收藏品,杜象用行動表達:創新來自實驗,沒有任何原則,不會是固定一套的東西。
簽名的小便斗是藝術品嗎?杜象用《噴泉》挑戰藝術界謬論
1917年,美國獨立藝術家協會舉辦展覽,又一次標榜「不評審、不頒獎」。杜象提交一個小便斗,並在其中簽署假名「穆特先生」,將作品命名為《噴泉》(Fountain)。主辦單位認為這個作品太不雅,不能於藝術場域被展出,這正中杜象的下懷,他就是希望主辦單位拒絕他,證明他們所說「我們是最開明的人」根本是謬論,「不評審、不頒獎」是假的,藉此挑戰藝術界對現代藝術的框架。
杜象的《噴泉》開啟了人們對於「現成物是不是藝術品?」的爭論,並反思藝術家親自塑造創作媒材的必要性。不僅如此,杜象還授權其他藝術家複製他的作品,例如,有北歐單位來邀展,但他們無法將作品運到現場,杜象就授權他們自行複製、展出現成物。這些複製品使杜象的想法更加鮮活、延展與擴張,如果不是這些複製品,或許杜象的名聲與影響力不會這麼響亮。不只如此,杜象還試圖打破人們對藝術崇高的想像,將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加上兩撇鬍鬚,不斷顛覆造反。
杜象系統性的將複製作品整合到20世紀的藝術領域中,主張無論是原作還是複製,其本身都是藝術品,由此催生出現代人習以為常的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表演藝術、人體藝術等,不只影響了安迪‧沃荷、小野洋子、大衛.鮑伊 等藝術家,也為今日的二創、數位藝術奠定基礎。
任何人都可以是杜象,任何人也都可以創作
「如果要雪鏟可以是藝術品,那麼所有東西都可以是藝術品。」杜象透過現成物展現所有東西都是藝術的態度,打開各式思考大門,給藝術家帶來得極大的自由,但是,「什麼都可以是藝術」,也讓杜象遭到批評。
而杜象對於各種聲音,都抱持開放的態度。他說,「藝術創作的兩端,一端是藝術家,一端是觀賞者,觀賞者是藝術的最終目的。」杜象深知,藝術要有觀賞者,才會蓬勃發展,他認為傳統藝術剝奪了觀賞者評論「這是藝術」或「這不是藝術」的權利。藝術家製造藝術品,但並沒有完成它,是觀賞者完成了它。
在他看來,任何人都可以是杜象,任何人也都可以創作,因為每個人都有想法,一切都是藝術。
【延伸推薦】
紀錄片|《杜象:反藝術至上》:杜象主張「一切皆是藝術」,以《噴泉》和《蒙娜麗莎的微笑》加鬍鬚挑戰美學標準,啟發安迪·沃荷等藝術家。本片聚焦其作品,探索如何打破藝術界限。
作者:文蔚然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11.13
資深媒體人,作品散見於各大媒體。喜歡觀察,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期望能透過用書寫將正向力量匯聚筆尖,豐富讀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