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挪威畫家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 1863-1944)的作品中,經常可見他毫不保留的描繪內心最陰暗受創的情感,像是那幾乎可以聽見痛苦呼喊的《吶喊》(The Scream, 1893),或是充滿死亡氣息的《病中的孩子》(The Sick Child, 1885-86)。孟克悲慘的童年影響到他往後的創作,多以生命、死亡、愛和悲痛當成主題,筆觸壓抑且充滿情緒張力。他說,自己必須設法傳達內心的痛苦,因痛苦無法用言語說明,只能寄託於創作。

孟克在1891年的一篇日記中,寫下《吶喊》的創作過程:「我跟兩個朋友一起迎著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陣憂鬱…我感覺火紅的天空像鮮血一樣掛在上面,刺向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我的朋友繼續前進,我則站在那裡焦慮得發抖,我感覺到迴盪在大自然那劇烈而又無盡的吶喊。」
原本孟克是為了陪詩人好友散心,對方正在經歷痛苦的分手,沒想竟也勾起了孟克心痛的回憶。於是他畫下面目猙獰、手摀耳朵的自己。孟克一輩子用畫布抒發內心的痛苦,把自己的愛和情感完全傾倒其中。
死亡與疾病陰影籠罩的童年
孟克在1863年生於挪威,家中有五個孩子。他的母親在他五歲時病逝,孟克和兄弟姊妹的身體都不好,父親在妻子死後全心投入宗教信仰,只要有人做錯事,父親便會勃然大怒並用「地獄的審判」來嚇阻他們。對孟克來說,童年的家是充滿壓力的地方。
讓孟克備受打擊的是,與他感情最好的二妹蘇菲年僅十五歲就病逝,孟克成年後仍走不出妹妹過世的陰影。其他家人的命運也很多舛:三妹在二十歲被送進精神病院、新婚一個月的弟弟因肺炎猝逝。
接踵而來的悲劇讓孟克飽受折磨,死亡的陰影成為他生命裡的烙印。他經常藉由畫作傾吐倖存者的哀痛,用對比強烈的線條與色塊詮釋憂鬱、寂寞和空洞。孟克曾說:「病魔、瘋狂和死亡是圍繞我搖籃的天使,且持續的伴隨我一生。」

在孟克漫長的藝術生涯中,他全心全意的鑽研不同的藝術派別,設法為揮之不去的創傷找到抒發的出口。從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派、自然主義到象徵主義,孟克吸收了不同派別的技法與養分,在1886年完成《病中的孩子》這幅重要的創作。他把重病的二妹描繪的栩栩如生,畫中情景複製了童年時期最痛苦的回憶。激進的繪畫技巧與讓人難以直視的沉重,震撼了當時的藝術圈。
喪父之痛奠定孟克的創作方向
孟克在二十六歲那年前往巴黎學習,從莫內、高更、梵谷等人身上學到許多技巧。正當孟克準備前往塞納河畔練習繪畫時,父親猝逝的噩耗重重的打擊了他。這成了孟克藝術創作生涯重要的轉捩點,他告訴自己,今後只畫有血有淚的人,「我要畫那些活著的人,那些會呼吸、有感覺、承受痛苦並且相愛著的人。」專注在繪畫中呈現每個獨特的靈魂。
孟克筆下的人物常帶有強烈的孤獨感,姿勢僵硬、眼神空洞或震驚,各自帶有獨特的情緒使命。許多情感與顏料和筆觸混雜在一起,孟克凍結了畫中人物的動作和記憶,把創傷封印在畫裡。
從1893年到1907年,孟克開始「生命的飾帶」(The Frieze of Life)系列作品的創作,專注在揣摩更深、更複雜的情感,像是痛苦、忌妒、焦慮、孤單、恐懼、死亡、背叛、愛…等等。這些作品包括:只有兩個戀人剪影卻沒有清晰輪廓的《吻》(The Kiss, 1982)、體現生命奧秘與生死的《聖母》(Madone, 1894)等。孟克的每幅畫都耗盡他心神,在痛苦與持續的自省中創作。他為此精疲力竭。

兩段刻骨銘心的戀情
在孟克的生命中,曾經有兩段刻骨銘心的戀情,讓他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溫暖與甜蜜。他的初戀是一位已婚少婦蜜莉,蜜莉不介意與孟克私下偷偷來往,孟克也無法抗拒這份愛。他們在海灘上約會,孟克充滿罪惡感卻難以自拔。可惜最終迎來遺憾的結局,蜜莉另結新歡。
多年後,孟克還在發了瘋似的在挪威的卡爾約翰街上尋找蜜莉的身影。在《卡爾·約翰街的夜晚》(Evening on Karl Johan Street, 1892)這幅畫裡,孟克把自己尋找蜜莉的街景畫下來,每個路人的表情都很陌生,甚至像鬼魅般瞪著看畫的人。他的心痛成為創作的養分,隔年,他用心碎的心情畫出《吶喊》。

幾年後,孟克又遇到另一位情人拉森(Tulla Larsen)。他們愛的濃烈,不用像和蜜莉在一起時需要躲躲藏藏,愛情如同織網的陷阱,也像女人長長的髮絲,糾纏著孟克。
此時,就在孟克堅持不懈的創作十多年後,「生命的飾帶」終於能以完整的面貌展出。總共二十多張畫,展示起來如一條大飾帶,貫穿人類生命中的各種情感、焦慮與痛苦。近四十歲的孟克因這場展覽功成名就,被人們視為當代最優秀的前衛畫家。
此時,孟克又陷入感情的劫難。拉森想結婚,孟克卻不願意定下來。在孟克的避暑小屋裡,他和拉森再次起了衝突,一聲槍響,拉森的左手被射傷。此事非同小可,孟克和拉森分手,又在他的心上劃了深深一刀。「沒有人了解我的畫作源於痛苦,是失眠的後果,導致我整個人又貧血又精神衰弱。」孟克說。
之後,孟克不再以海灘為主題,轉而探索城市巷弄的風景,或者為孩童繪製肖像、替純真的少女作畫,希望以此撫平波濤洶湧的內心。然而,孟克沒有在明媚的城市風光下被治癒,反而拿起步槍誤擊了好友。1932年,他完成《鬥爭》(The Fight, 1932)這幅畫,描繪的就是這起令他羞愧的錯誤:畫中有兩名男子,其中一人血流如注。
畫風轉向光明與永恆
1908年,四十六歲的孟克因創作精疲力竭,連同嚴重的成癮問題,讓他住進精神病診所接受一年的治療。出院後,他返回挪威鄉下定居,在高照的艷陽和專心的創作中重生。
孟克常常直視太陽,他相信太陽是萬物生命力的來源。長達七年時間,孟克努力他的下一幅巨作:名為《太陽》(The Sun, 1911)的大型壁畫。1911年,《太陽》完工並被展開在奧斯陸大學集會大廳的正面空間。有人說,這幅壁畫也許就是現代壁畫最偉大的成就,閃耀金黃的太陽光芒照射大地,凝視著萬物生靈。

1916年,孟克的另一幅畫作《歷史》(History, 1916),描繪一位長者向一位年輕男孩講述故事、傳承歷史的畫面。這個時期的孟克,創作風格從中年的陰鬱轉向更加光明、樂觀的方向。長者與小男孩站在千年老樹下,小男孩湛藍的雙眼銳利往前凝視,不像孟克早期的作品,人物的雙眼總是無神、空洞。

孟克是表現主義的代表畫家,他最珍視的其中一幅畫是在「生命的飾帶」展出的《新陳代謝》。畫中有亞當和夏娃,他們各自在站生命樹的兩旁,被永恆新生的光照亮。有收藏家想買這幅畫,孟克說「這個世代不能沒有這幅畫」。他親手為這幅畫刻下精緻浮雕木框,他刻的圖案好似腐爛的人體,為畫中的生命樹提供養分,讓萬物再次循環。
孟克的一生,就和他的每幅作品一樣,充滿情感、創傷和複雜的敘事,也像夜空的星星,讓人傷感、卻又讓人醉心於它們的閃閃發亮。談到對大自然和對創作的愛,孟克很高興有一天自己將成為土地的一部分:「我會發芽,總會感受到太陽,再無止盡的活下去。從我腐爛的肉體長出植物、樹木和花朵,從太陽中得到溫暖,我將融入其中,一切結束。這就是永恆。」

1944年1月23日,孟克以八十歲的高齡辭世。他在童年時期經歷多位親人死亡,他從不認為自己能活那麼長。他在創作上的經歷的煎熬、焦慮和恐懼,讓孟克時而穩定、時而崩潰,但他從未停止奮鬥、從未停止將豐沛的情感化為令人著迷的筆觸與色彩。
孟克的作品突破傳統,也將藝術轉為探索內在與抒發情感的媒介。他用自己的真心、病痛、恐懼和折磨,換來一幅又一幅極具情感的畫作。直到今日,我們都還在孟克留下的偉大畫作中,尋找生命的啟示。
【延伸推薦】
紀錄片|孟克:纏繞生命的吶喊: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以其畫作《吶喊》聞名全球,他是一位情感畫家,能夠以無與倫比的力量表達情感。這部影片將從「自然」的視角來探索他的作品。
撰文:莊堯亭
責任編輯:許容榕
核稿編輯:李羏
發稿日期:2025.11.6


臨床心理系畢業,投入文字工作十年。是女兒,是媽媽,也曾經是一個孩子。熱愛記錄每一個努力活著的生命,喜歡聽別人的故事,也喜歡說故事給別人聽。典型的樂觀型悲觀主義者,因為這個世界很糟糕,所以更要珍惜身邊的美好,用許多的愛與包容,在文字上、在生活裡,陪伴他人多走一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