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足立美術館及桂離宮,一窺職人精神下的日本庭園藝術

日本的「職人精神」,一直是世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他們對細節的追求,往往超越常人想像,連最難以察覺的瑕疵,在職人的眼裡都無所遁形,只能被一一揪出、修整、打磨,直到符合那近乎苛刻的標準。而在眾多職人之中,有一群人卻很少被看見,他們藏身在綠意與砂礫之間,日日與大自然的生長力對抗,也同時順應四季流轉的無常。他們是園藝師,既是藝術家,也是守護者,肩負著維護日式美學的任務。

足立美術館是日本第一庭院,「枯山水庭」與彩虹融為一體。圖/足立美術館官方X
足立美術館是日本第一庭院,「枯山水庭」與彩虹融為一體。圖/足立美術館官方X

耗時一年跟拍園藝師,打造日本第一名園

NHK 紀錄片《日式庭園四季之美》,便將鏡頭對準這些園藝師,帶領觀眾走進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庭園:島根縣的足立美術館與京都的桂離宮。製作團隊耗時一年跟拍,捕捉園藝師如何在枝葉生長、砂石堆疊、光影流轉之間,維繫出一幅幅宛如活畫的庭園景致。鏡頭時而低角度俯瞰苔庭的青苔,時而拉遠呈現整體構圖,又或近拍園藝師手中修剪枝葉的細微動作,將這份默默付出的工藝精神完整呈現,也展現這份美麗背後,多少人無聲的心血與執著。

觀眾從苔庭出發、深入探索這座每年吸引近五十萬人潮前來觀賞的庭園。「苔庭」的青苔與白砂相互襯托也形成對比,遇上秋季紅葉期,色彩更添層次;一旁的「枯山水庭」則是自然地與遠處的山景融為一體,透過樹木的綠、秋葉的紅、深色岩石與白砂的層層堆疊下,雖無任何水流經過,卻精巧描繪出彷彿山水和諧共存的美景,令人嘖嘖稱奇。

以橫山大關作品為靈感,窗框如四季流轉的名畫

值得一提的是,庭園深處的「白砂青松庭」,是以日本畫家橫山大觀的畫作「白沙青松」為原型而打造,遠處的人造瀑布,靈感也是取自於該畫家的另一作品「那智乃瀧」,這些安排,都源自於美術館創辦人足立全康對橫山大觀的喜愛與執著。

將白沙青松畫作「白沙青松」實體化,並命名為「白砂青松庭」。圖/足立美術館官方X
將白沙青松畫作「白沙青松」實體化,並命名為「白砂青松庭」。圖/足立美術館官方X

出身貧苦農家、靠自己白手起家的足立全康,在大觀的畫境裡,感受到超越物質的「精神力量」與「日本之美」,因此對他而言,收藏大觀畫作是一種文化使命,這也是這座足立美術館成立與存在的意義。這座以橫山大觀的畫作為概念打造的庭園,在館內精心安排的窗框中,則成為另一幅永不褪色、能隨四季變化而活靈活現的全新畫作。

將橫山大觀的畫境延伸,讓美術館成為永不褪色的畫框。圖/足立美術館官方X
將橫山大觀的畫境延伸,讓美術館成為永不褪色的畫框。圖/足立美術館官方X

為了維護這座占地約五萬坪的庭園空間,館內的五位園藝師們,每日清晨便開始進行打掃,每一寸土地上的落葉枯枝,都不被容許。他們必須在開館前做完基礎清潔,隨後應對四季更迭與天候變化:冬季落雪需及時剷除以防枝幹受壓;春季新芽萌生,去蕪存菁以維持和諧;夏季颱風過境,修整枝葉避免突兀;秋季紅葉美景下的落葉,也需判斷掉落方向與數量,使之停留在石頭或青苔上最自然。

這樣的細心,也是讓這座庭園能夠連續20多年,被美國專業雜誌《Sukiya Living Magazine: The Journal of Japanese Gardening》評選為日本第一名園的主要原因,而這群園藝師,則是最大的幕後功臣。他們的努力,並不是為了單純的整齊,而是要維繫「畫」的和諧,每天都有人在為它補上最細微的一筆,讓這座足立美術館的庭園,成為一幅永遠未完成的絹本畫。

桂離宮傳承百年技藝,展現移步換景之美

若說足立美術館是「靜態的畫」,那麼京都的桂離宮,就是「動態的詩」。建於十七世紀的桂離宮,原本是皇族的別邸,它的設計核心是池泉回遊式,意即人們可以沿著小徑繞行庭園,隨著腳步移動,景色也隨之改變,該如何維持這種「移步換景」的完整性,則是考驗了園藝師的經驗與手藝。且與足立美術館不同的是,桂離宮每年都會更換不同的園藝公司,僅由一至兩位隸屬宮內廳的園藝師領班修葺,要在如此條件下,守護桂離宮堅持數百年的傳統庭園工法─看似自然,卻極其人工的美學精髓,著實艱難。

建於十七世紀的桂離宮原本是皇族的別邸。圖/桂離宮維基百科
建於十七世紀的桂離宮原本是皇族的別邸。圖/桂離宮維基百科

此外,桂離宮的庭園景觀採用「御所間透」─一種源自宮廷的修枝手法,講究在保留自然樹形的同時,於枝葉之間留出空隙,使視線能穿透,營造出「空氣感」與「流動感」,並有效襯托出桂離宮的建築景觀其優秀之處。由於這個技法,在每一次下剪刀前,都必須先退後數步觀察全局,確認枝幹比例與景觀視角,才能確定落刀的位置,讓此成效可維持約四年,也足見這門技術的長遠與深思熟慮。桂離宮的園藝師與其說是在修繕,不如說是在「守護傳統」,讓每一次修復都像是一場歷史與現代的對話。

然而,即便再細心的維護,也難以完全抵禦環境變遷。桂離宮及許多庭園的天然青苔,因都市熱島效應而枯死,園藝師必須移植人工培養青苔補救,延續這份文化傳承。節目中,他們的每個細節操作,不只是技術呈現,更帶著對歷史與美學的敬意,讓觀眾感受到職人精神如何跨越時空,延續至今。這是一份永無休止的工作。因為自然不會停下,庭園也不可能「完成」。園藝師的存在,正是為了與這股無常共舞,讓它既自由流轉,又維持在恰到好處的秩序裡。

與自然無常共舞,環境變遷下,園藝師細膩修補文化傳承圖。圖/日本庭院四季之美
與自然無常共舞,環境變遷下,園藝師細膩修補文化傳承圖。圖/日本庭院四季之美

專注細節的職人精神,展現對自然的尊重

日本庭園不只是展覽,它呈現了一種態度:對細節的專注、對時間的耐心、對傳統的敬意。觀眾透過鏡頭,不僅能欣賞到足立美術館靜謐而精緻的畫作式庭園,也能體會桂離宮在動態中展現的流動詩意。每一片葉子、每一縷光影、每一次枝剪,都是園藝師與自然的對話。

最終,這座庭園之美讓人明白:真正的職人精神,不是為了炫耀技藝,而是對世界、對自然、對時間的尊重。透過節目,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景觀,而是這份尊重如何在細微之處延續,並在四季流轉中,持續啟發每個人的眼睛與心靈。

撰文:張雅雯
責任編輯:許容榕
核稿編輯:李羏

【延伸推薦】

紀錄片|日式庭院四季之美:介紹日本庭園之美及維護的園藝師,拍攝風格不同的日式庭園,包含島根的足立美術館及京都的桂離宮,紀錄四季變化,體會自然與人文和諧之美、職人精神。

張雅雯 Isa Chang

日韓雙聲道迷妹,在服務業感受人間冷暖的同時,也兼任公視劇夠特約寫手,以及KKBOX合作翻譯與剪輯師,是個立志成為斜槓少女的半自由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