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莫莫尼,曾在15歲犯下殺人未遂案,16歲因誤會情緒失控、犯下殺人案,進入桃園少年輔育院(現為敦品中學)接受感化教育。我現在是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的講師,陪伴觸法少年爬梳自己的生命歷程,試著讓他們找到新的人生方向。

我是莫莫尼,一名更生少年,經過更生少年關懷協會培力的生命故事講師,透過分享自身過往的經歷,期望能讓社會大眾更加理解我們這群青少年。也許我們真的很可惡吧,但可曾有人願意聆聽在我們變得如此可惡之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還記得從少年輔育院離開,回到社會、考上大學後,我的同學們常對著我說「你看起來有很多故事。」當時我也沒想過幾年後我會成為生命故事講師,成為說故事的人。我只知道在我的青少年期,有很多的「事故」。
有故事的非行少年,青春期都有很多「事故」
要在有限的文字中將自己如何一路走來道盡,實在是一件困難的工作。在我第一次站上台前向聽眾分享我的生命故事之前,為了能夠清楚爬梳自己過往的脈絡,我書寫了七千多字的內容;在我與夥伴經營的Podcast節目《少年行,不刑》當中,我用了兩集共一個小時的時間述說自己的生命歷程。如今重新閱讀當時的文字、重新聆聽當時的敘述,仍覺得有所不足。時間是線性的,但在線性的時間中所發生的種種,卻是非線性且彼此交織、環環相扣的。
「為什麼要拿傢伙(台語,指武器)?拳頭打不贏人家嗎?」犯案後,派出所的警察用斥責的語氣問我。「打得贏。」我不服氣的回應。其實我覺得自己打不贏,只是我不想承認,不想承認自己的弱小。
「欸,我也要吃。」一個我看過但不認識的人對我說。
國中時,我們常一群人聚在學校的某個角落,也不做什麼,就是聚在那裡。當時我手上拿著合作社賣的水餃,「我又不認識你,幹嘛給你吃?」下一節下課,我在教室旁邊的一處空地,被一群人包圍著,他不斷地對著我叫囂,同時賞我巴掌。眼角看到有人拿手機在錄影。我想還手,我真的很想還手,可是身體不聽使喚,被一群人包圍的我,只能愣在原地,挨打。

不喜歡被瞧不起的滋味
「我就知道你不敢動手,我就在看你的反應。」一位大哥對著我譏笑。
那天我們一群人在夜市裡走著,一輛機車擦撞到了同行的人。我們一群人上前向對方嗆聲;對方也不甘示弱。我向對方怒罵了幾句,結果不知為何,對方的炮火開始指向我。最後就在一陣對罵叫囂中,事情草草落幕。對方離開後,同行的一位大哥對著我說「我就知道你不敢動手,我就在看你的反應。」他的眼神、態度和語氣中,散發著輕蔑、嘲諷與貶低。是啊,確實就如同他所說,我真的不敢動手。或許就是仗著自己這方的人數優勢,我才敢朝著對方叫囂,畢竟對方的身高、體型與氣勢,都遠遠凌駕於我。而當炮火朝向我的時候,我反而退縮了。但比起在那個當下因為害怕而退縮,我更不喜歡被瞧不起的滋味。
「對方被我們追著打,你跑什麼?丟臉!」一次吵架中我逃離現場,而後接到大哥打來的電話,電話那頭如此責罵著。
當時我騎車在隊伍的後頭,看到另一群車隊緩慢地靠近我們。我以為是我方人馬在會合,於是並沒有太在意地繼續跟著前面的隊伍行駛。鏘!一聲清脆的聲音響起,我回頭,坐在我後座的人被金屬球棒攻擊。當下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慌張,我往前騎到隊伍的前方,看到領頭的大哥們愣在原地,不知所措的我,轉個彎便逃離現場。最後,與我後座的友人一同逃回我家,等待著其他人的消息。然而,等到的卻是大哥的責罵,「對方被我們追著打,你跑什麼?丟臉!」大哥在電話裡如此罵道。
自卑心態想獲得肯定,逞兇鬥狠想獲得認同
在重新爬梳、整理我的成長歷程時,我發現自己從來就不是一個喜歡,甚至擅長與人逞兇鬥狠的人。只是在一次次的衝突過程中,我感受到自己的弱小,我被自己人瞧不起,被自己的大哥責罵。我只是想證明,我並不弱小、我很強大,我不是好欺負的。
我只是想證明,我是敢動手的,不是你們眼中那個只敢仗勢欺人的小弟。我只是想證明,我不會讓大哥丟臉。我發現自己是多麼的自卑,以至於我這麼努力的想要獲得他人的認同與肯定,努力的讓自己看起來強大,努力的讓自己越來越不像自己、不是自己。
如果要說有什麼是可以及時接住當時的我,或許是在我國中即將畢業時、民國103年立法施行的《學生輔導法》吧,如果能夠早點有輔導資源的介入,或許當時的被害者就不會蛻變成加害者了。
迷途觸法少年,都在找指引人生方向的北極星
北極星能為我們在迷途中指引方向,每個人都是在尋找著屬於自己的北極星,只是可能錯看了那顆星,而走錯了方向。有些人是在求學過程中不斷地探索與追尋,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北極星、自己嚮往的方向;而有些人,可能得走過一段曲折、坎坷的道路,歷經司法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方向;也有些人,可能終其一生都朝著錯誤的方向前進著,而不自知。
我期待在少年觸法以後,能有人陪伴他們去爬梳自己過往的生命歷程,知道自己從何而來、為何而走。有些少年可能在渴望著家庭的溫暖;有些少年可能需要足夠的經濟來支撐家庭的破碎;也有些少年是靠偽裝的堅強來掩蓋過去的傷痛。當我們釐清了自己究竟在追逐著些什麼,才有機會看見其他的選擇與可能,才能知道該去往何方。
回首過往一路走來,要感謝的人真的太多太多。在少年輔育院遇見的輔導老師,讓我感受到被接納、同理、支持與關懷,在那個過程中我也逐漸能夠真實的面對自己與過往,從而將他視為憧憬,期許自己未來也能成為那樣的角色。也感謝父母在我轉變的過程中無條件的支持,無論是我的決定或是生活上的金援。
在我上了大學以後,因為過去未成年的案件三審定讞必須休學入監服刑,若不是遇到熱心的系主任協助申請保留學籍,我恐怕很難在假釋出獄以後重回大學校園。也很幸運的,我在大學交到了一群善良的朋友,在我休學入監服刑後透過書信往返陪伴著我,在我重回社會後持續的給我鼓勵與支持。

觸法青少年樣態轉變,生命故事講師改用理性分析說服
如果要說我是如何從一名觸法少年成為現在的莫莫尼,我想這當中最重要的是人,我很幸運的周遭有許多支持我的人,無論是親人、友人或者師長,我的生命中充滿了貴人。然而,並非所有少年都是如此幸運的。
隨著年紀漸長,我也是一名步入青年的更生少年了。在幾次進入矯正機關與現在的青少年互動,能夠感受到與我青少年期的不同。世代的轉變,從犯罪結構的轉變得以窺見,如今青少年的樣態與我當年像也不像。同樣在追逐著錯誤的北極星前進,不同的是當年的我更加渴望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現在的少年更重視利益與物質。感性的內容對他們來說已經老生常談,所以我更傾向用理性的方式帶他們分析利害關係,透過管理學的工商工具進行自我分析、目標設定與階段管理,其中最重要也希望他們能明白的是風險管理。
其實他們大多都清楚自己過去的生活有多大的風險,所以我在陪伴他們做的事情是規劃回到社會後的生活,不只是找到屬於自己的北極星,也要知道如何朝它前進。規劃不是做好就結束了,規劃本身就是一項能力,我希望能讓他們具備這樣的能力。
【延伸推薦】
節目|《青春發言人》:《青春發言人》節目內容涵蓋兩性平權、生命教育、轉型正義、情感教育及性教育等等,不廻避重大及困難議題的探討,是一個以兒少為主體的節目。
作者:莫莫尼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9.15

從被害者轉變成為加害者,從受助者立志成為助人者。
年少輕狂走過一段荒唐路,如今再選擇的路上前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