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給我亂丟東西,我就把你殺死!」當居家整聊師遇上「亂室家人」

「居家整聊師」是什麼?這項專業除了物品整理,也注重「聊」的部分。透過傾聽與對談,整聊師釐清物品對委託人的意義、提供專業建議,協助委託人重新掌握人生。紀錄片「亂室家人」拍攝了整聊師若湄的兩位個案故事。

圖/《亂室家人》

「我覺得身處的環境很糟,不知道怎麼去改變,我已經沒有自己了……。」25歲的年輕媽媽妘兒,本來跟許多年輕女性一樣,熱愛打扮自拍,但生下女兒後生活以孩子為主,緊繃的育兒壓力讓她對自己的外表與家庭環境漸漸無力控制,等意識到的時候,家裡已經堆滿各式雜物,連一家三口共同吃飯的空間都沒有了。

年輕媽媽最大的願望:有個空間讓一家三口共同吃飯

紀錄片《亂室家人》拍攝整聊師若湄來到妘兒的家,面對滿滿的各式紙袋、包包、項鍊首飾、育兒玩具、衣服、雜物堆積如山,妘兒最大的願望是可以與先生、女兒同桌吃飯、並把衣服好好掛好歸類。

希望藉由外在環境的整理,幫助客戶探索內在,」若湄分享大部分的客戶是媽媽,因為要照顧孩子又被時間追著跑的疲累感,讓媽媽感到無力,但其實有系統性的整理方式,「可以奪回對生活的控制感。」

在整理的過程中,妘兒細數對每項雜物的回憶,有女兒的滿月卡、用胎盤做的圖片等等,大部分都跟孩子相關。妘兒說,「以前很不喜歡回家(原生家庭),覺得回家壓力大、想要自己的家,但這裡……跟我預期不一樣。」

紀錄片《亂室家人》可在公視+免費觀賞。

整聊師最暖的分享:整理外在環境 同步療癒內在心靈

在篩選/丟棄/回收的過程中,漸漸地,堆滿雜物的空間看得到地板了,環境越來越整齊了。整聊師若湄說的話,讓妘兒感動落淚:「讓空間變得屬於自己,一點點也好,那就是一個開始。妳每天都要覺得自己真棒,『我這麼努力在成為一個好媽媽!』」。

藉由環境整理,妘兒的內在似乎也受到療癒,現在客廳已經有三人可以共同吃飯的餐桌,放得下女兒的兒童餐椅;熱愛畫畫的妘兒也開始恢復接案工作,當女兒熟睡時,還可以跟先生在客廳吃點心聊天放鬆。「家很有魔力的,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若湄說。

三代同堂家庭:家中堆滿雜物只剩一條小徑可走

「我快要受不了這一切了!太多垃圾了!」Candy的三歲女兒,站在堆滿雜物的客廳喊著。

協助妘兒整理的同時,整聊師若湄也接觸了Candy一家人。Candy帶著女兒回娘家住,母親陳年堆積衣服、贈品便當盒、各式雜物,每個空間包括廁所都擠得滿滿的,家裡只剩下一條小路可供單人行走,連外孫女的滑板車,也只能暫放在廁所。

其實,家裡很多東西是屬於Candy母親的,但媽媽對於整聊師進入家中是「抱持懷疑的態度」。整理過程中,Candy被許多壓扁的蟑螂嚇得大呼小叫,媽媽仍然媽媽神色自若吃著水果,甚至半開玩笑慍怒說著「你再給我亂丟東西,我就把你殺死掉,最討厭這樣的人!」

改變需要自主意願 整理家裡是誰的夢想?

整聊師若湄提供了幾個想法,例如建議篩選出「現在真的有在用的東西」、或是在「保留」「丟棄」之間找出第三種選項。但Candy母親配合度不高,讓Candy與若湄頗感沮喪無力,若湄詢問Candy,「希望家人可以有同桌吃飯的空間,是妳的夢想?還是媽媽的夢想?」如果對方沒有自主意願想改變,整理過程的確會比較辛苦。

某天,整聊師若湄改變策略從Candy下手,希望整理她的房間。Candy看著穿不下的衣服,眼中滿是捨不得。若湄建議,「當你瘦下來有全新身體,就可以買新的、適合當時的衣服?」但Candy還是無法斷捨離。

若湄分享,每次去Candy家會很期待,經過整理後這次可以看到更大塊的地板或桌面空間,但每一次離開,都會覺得差異不大。「我在想可能有一個理由是,如果她承認有太多要捨棄,是否隱含著她囤物是有錯的?要去承認自己過去積累出來這麼多的錯誤,好像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就像Candy分享的,長期累積的慣性跟思想,要慢慢調整才有辦法付諸行動,整理環境的夢想尚在努力中。或許,她們擁有的空間很少,但卻擁有很多自己喜歡的東西,也是一種生活的選擇。

【延伸推薦】

紀錄片|《亂室家人》年輕母親妘兒,家裡長出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嬰兒用品,所有需求必須以孩子為主;帶著三歲女兒回娘家住的中年媽媽,娘家堆滿囤物症的父母從各方帶來的物品,客廳宛如小垃圾山,所有空間跟著失序。兩位不斷被物品困擾的母親,藉由「整聊師」若湄進入這些家庭,透過改變物理空間,創造了一個探索內在自己的機會,讓每一次的選擇,都是一場找回生活的實驗。

文字整理: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2.3.9

公共電視數位內容部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