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事件處理法》的重要精神是「行政輔導先行、司法處遇為後盾」,讓少年回歸社會是國家最主要的目的。然而社會重大案件發生後,實務審判的量刑結果總是備受社會審視,《公視主題之夜SHOW》討論少年犯罪成因的心理因素、量刑輕重的個別後果,以及社會安全網的疏漏,如何更有效接住這群非行少年?

2023年底,新北市國中校園發生一件震驚社會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就讀國三的林姓少女教唆同校郭姓少年殺害同學的「割頸案」。被害人身重10刀,因傷及頸動脈大量出血,以及左乳下方深及心臟的刀傷,送醫救治後依然不幸死亡。涉嫌的兩位少年少女,被檢方依殺人罪起訴;2024年9月一審宣判,新北地院依殺人罪判處行兇的郭姓少年9年徒刑,涉嫌教唆的林姓少女則判處8年,全案可上訴。
日前在Netflix平台播出的英國影集《混沌少年時》,除了一鏡到底,帶入感十足的拍攝手法,在觀影時驚嘆不已外,探討青少年犯罪的主題,網路原生世代的青少年世界,透過貼圖進行網路霸凌的手法,更引起關注與熱議。
青少年血氣方剛,因為一時憤起,鑄成大錯的社會案件,屢見不鮮。律師、《法律白話文運動》社群總監劉珞亦闡述《少年事件處理法》的重要精神是「行政輔導先行、司法處遇為後盾」,也就是讓少年回歸社會,是國家最主要的目的。然而,實務上的輕判或重罰,在審判量刑上總是備受審視。究竟「輕判少年犯,是保護還是縱容?」《公視主題之夜SHOW》邀請教師、社工師等實務工作者以不同觀點進行討論。
《少年事件處理法》讓非行少年回歸社會是重要考量
教育工作者文國士(國國老師),父母皆是思覺失調的患者,特殊的家庭背景,年少輕狂的他,也曾因一時氣憤中傷同學,走過愛的蠻荒,他成為一名偏鄉教師,更成為兒少安置機構的生活輔導員。從自身的成長背景出發,國國老師分析:「少年犯犯罪的核心是寂寞與壓抑的訊號,他在苦喊的不是我的物質生活不夠好,或者是他爸媽不夠愛他;而是爸媽愛他的方式可能沒有切中他的需求。」
從自身經歷出發,分析犯罪少年的成因。圖/《公視主題之夜SHOW》.jpg)
但是從少年犯的成長的脈絡,尋找犯罪的歸因,對於老師鄭蒨來說,太過「無限上綱」,她認為:「當我對人生有點不滿足,我似乎就可以做出一些行為憤怒或者是發洩,這都是因為我的家庭少給了我什麼,不論是物質條件,或者是愛,或者是關心,其實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這個責任有點難以承擔。」也就是說,如果針對每個少年犯個案都要追究背後的成因,將是永無止盡的。
國國老師則延伸說明,「個別行為人」與「社會大結構」可分開討論,某一個少年犯個別行為人應負責任就依現行法令處理,但如果有一萬個少年犯,我們是否能從中擷取出教養與文化中的成因,讓類似案件可以趨緩。
當12歲以上、未滿18歲的少年犯罪時,會依據《少年事件處理法》進行處置,《少年事件處理法》的立法目的:「為保障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調整其成長環境,並矯治其性格,特制定本法。」基於立法的目的,當青少年犯罪時,往往都以個案能夠重新回歸社會的保護原則,從輕量刑是重要的考量。
法律輕判犯罪少年,反成犯罪集團工具?
支持目前法律採取輕判的Lily提出自己的看法:「對於一個青少年來說,他可能還不了解自己,又或者他很在意同儕的想法,這是少年跟成年很大的差異。」有許多的研究指出,青少年的大腦尚未發育完成,容易衝動,缺乏克制力。
國國老師點出:「青少年的大腦大概要到25歲才會初步完整,他邏輯思維的能力、延宕滿足的能力,大概要到那個時候;其次在少年司法裡面,大概有一半的孩子都來自於逆境的家庭,這些脈絡更會降低他大腦的發展,他對於理性判斷的發展。」除了成長的脈絡的影響外,青少年的大腦生理發展也尚未完成,這樣的特殊性,處理青少年犯罪必須要酌量用刑是合理的。
「孩想陪你長大聯盟」總召啊妮則認為:任何犯罪行為,不能以年齡為標準,人都具有行為選擇權。啊妮也提到新型態的犯罪手法:譬如詐騙集團會因為法律的輕判,給少年「職前訓練」,訓練少年成為領贓款的車手,同時灌輸給少年「這沒什麼!進去關幾年就出來了。」的觀念。
啊妮認為如果輕判等於持續讓少年認為「我犯這點錯,沒什麼!」家長也可能認為「反正他還有機會,他還小!」對於少年來說真的是好事嗎?法律上的輕判,使得青少年容易成為犯罪集團的工具,恐讓青少年更容易陷入風險而輕忽行為的嚴重性,在被害者覺得得不到公平正義的同時,法律似乎也成為青少年無形的保護傘,對於犯罪行為有輕率的認知,無法達到懲處的效用。
社工1比50人力明顯不足,結構性困境短期難解
而最嚴重的現實狀況是,台灣的社會保護網其實十分的薄弱,社工人力不足,一位社工師負責五十個個案的「1比50」人力比,讓所有社工師疲於奔命,一但個案出現狀況,又馬上被拿出來祭旗;另外矯正感化教育的處遇成效有限,少年犯沒有「變好」,回歸社會成為成人犯的比率極高。
國國老師強調:「不管體制內的教育,機構內的教育,或者矯正學校裡面,照顧都是有怨無悔的,然後其實都很『骨感』,可是我們都在很有限,極端有限的資源底下,期待這些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成為『手很多的心靈捕手』,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困境。」
不論是老師、社工師等第一線助人工作者們,大家都想努力接住每位騷動不安的青少年,但也不諱言犯罪受到嚴懲絕對是合理的。要如何補強社會的安全網,讓遺憾的事件不再發生、讓矯正教育等處遇更加完善,都是現代社會的重大課題。
【延伸推薦】
節目|《公視主題之夜SHOW》看電影的公民論壇:從電影出發(或收尾)的公民論壇實境秀,拋出思辨的第一磚。
文章|未來咖啡守護更生少年,陳彥君:社會工作是一門助人的藝術
戲劇|《無法辯護》:在法院擔任公設辯護人的李慧貞,接任一樁由名律師王國超中途解除委任的青少年殺人案。
戲劇|《衝擊》:13歲的西拿因為偷竊和毆打電玩店老闆而入獄,社工帶他去找老闆和解,希望可獲釋回家,但情況卻比預期複雜,西拿的命運出現了不可逆的轉變。
作者:劉凱莉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7.7

自由工作者、特殊兒的家長。2000年進入職場,至今已20年,工作內容總是在影像與文字中遊走,因為不管是書籍或是影像的製作,都是從無到有,將所有的創意整理融合再創造,最後完成作品,而每一個工作,都是一種自我對話過程;工作之餘,專心陪伴著孩子健康快樂長大,幫他找到跟世界對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