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聖十字小學,位在歷史、宗教與政治衝突的社區中,《柏拉圖少年》紀錄校長陪伴一群小男孩學會用哲學面對情緒、仇恨與自我的教育過程,《If I Can Dream》的旋律貫穿全片,貓王唱著夢想與救贖,而這群孩子,也在學會提問的過程中,重新尋回「我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愛爾蘭貝爾法斯特(Belfast)阿爾多因地區的聖十字小學(Holy Cross Boys School)這所男校裡,情緒管理與人際衝突成為日常教育的主場。校長凱文・麥可瑞維(Kevin McArevey)不只是管理者,更像是一位全職哲學教練。他蹲下幫學生繫鞋帶,也蹲下傾聽孩子心底的怒氣、恐懼與不安。
哲學課不是談道理,是教孩子辨認情緒與選擇
「可以對別人發脾氣嗎?」這個問題拉開了蘇格拉底圈的序幕。孩子討論:「可以對別人生氣嗎?」一人說:「他若沒惹我,我不能打他。」另一人說:「可能他心情不好,是我讓他更難過。」這個過程,讓人看見哲學課不是追求正確答案,而是讓孩子知道:想法可以不一樣,但都值得被聽見。
此外,校長請學生把大家的觀點寫下來,重新複誦與整理。他們學到的不只是規則,而是如何辨認情緒、組織觀點、思考選擇。這不只是課堂,更是一場教孩子「停止用拳頭說話」的練習。尤其當孩子說出:「不可以打人,因為你需要朋友。」這句話不只是道德命題,更是對未來社會行為的想像。

親子對話融入辯證,讓年輕人思考「我要成為誰?」
聖十字小學不只是教知識,更讓孩子理解自己居住的土地與歷史。該校所在的社區長期面臨藥物濫用、貧窮困境,及歷史傷痕下的宗教衝突暴力事件。老師雷納德帶著孩子重回過去,從舊照片、戰火遺跡、燒毀的巴士、和平牆,一路談到宗教與政治分裂。
一名學生提到:「我們其實是一個大家庭,我們流的血都是紅的。」這不是一句背誦的理想,而是身處衝突邊界孩子們的真切感受。
然而,家庭的歷史與觀點卻經常回拉孩子,有一位父親告訴兒子:「有人打你,就打回去。」所以教育不能只在學校,而要突破圍牆、走進家庭。
校長麥可瑞維在家長日向全體家長宣告:「我想做的是把哲學這堂課,從學校的禮堂穿越重重藍色圍籬,打破大門進入你們家客廳。和孩子談話很可怕對吧?但我會給你們題目,我會示範如何向孩子提問,你們也將更懂得如何提問,以及如何讓孩子們有最好的表現。」校長語氣誠懇的邀請著現場家長們。
他列出三條家長練習對話的指引:
1.討論結束前不要急著表態,因為孩子會被你的意見帶走。
2.學會挑戰:「證明這是錯的」,讓孩子從辯證中獨立思考。
3.承認你不可能知道所有答案,因為「不知道」才能打開學習的大門。
校長也親自拜訪部分學生的家庭,陪伴家長學習如何與孩子討論哲學。他說明:哲學不是要孩子「想個不停」,而是「問得更好、更真實」。每一次提問,都是挑戰年輕人去思考:「我要成為誰?」

改變想法需要鍛鍊,也是人生的練習題
當一個孩子惡作劇把同學椅子抽走,校長並沒有直接懲罰,而是先讓他說清楚發生什麼事,再提醒他:「現在我們處理完了,你要放下怒氣,進哲學課室。」他必須站到哲學牆前,回答:「What is saying sorry?」
這種教學方式不只是處理問題,而是讓孩子進入自己內在的思辨空間。學校的哲學課像一面鏡子:畫一條線可以變成箭頭,也可以變成山。每個人看到的都不同,但關鍵是學會說出自己的看見,也能傾聽別人所見。
哲學不是講道理,是鍛鍊「改變想法的自由」。就像蘇格拉底說的:「我知道最重要的事,是我一無所知。」而亞里斯多德提醒我們:「過去會成為包袱、現在需要投入、未來值得期待。」
在大雨與黑雲中,仍要相信有一盞燭光
《If I Can Dream》這首歌,是這部紀錄片貫穿的精神軸線:
“We’re lost in a cloud with too much rain… But as long as a man has the strength to dream, He can redeem his soul and fly.”
暴力仍然存在,孩子仍會情緒失控,但教育的價值在於,在每一次跌倒後,給予孩子理解與重新選擇的機會。
艾菲,當他因為和同學打架被帶到辦公室落淚時,老師沒有急著解決問題,而是先接住他的情緒,並好好聽他說,他一開始提到:「我不喜歡學校,功課太難,沒朋友。」老師答:「說出困難,就是我們幫助你的開始。」並具體點出,她有觀察到他其實在學校多數時間很開心,但她知道現在他很煩也不開心,可否說一說這這情況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最後老師挖出孩子其實是因為被診斷出有糖尿病必須控制飲食感到厭煩。其次,一年只能見到父親24次,感到難過。說出實情的孩子如釋重負。
其次,為了引導全校學生練習壓力調節。禮堂中,校長請孩子們想像一個最喜歡的地方。校長分享:「我會去Graceland,那是貓王的家。那我會讓我感覺快樂。」之後有孩子說他想像自己在麥當勞,接著全體學生都笑了;校長微笑點頭提及,讓自己在情緒低潮時腦海旅行,「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事。而這能夠提高情緒韌性!」

哲學課的終點不是答案,而是做出選擇的自由
教育不是為了讓孩子完美,而是讓他們懂得選擇自己要成為誰。《柏拉圖少年》透過真實且動人的校園故事,告訴我們:「孩子不是問題的製造者,而是未來改變的可能。」
面對網路霸凌、封城後的家庭緊張、甚至歷史的傷痕,這所學校選擇用哲學作為回應,選擇傾聽而非指責,選擇提問而非灌輸。
這樣的哲學練習延伸到校園外。疫情前校長找來藝術家創作壁畫。他說:「這城市牆上太多恐嚇、仇恨。我們要創作一幅讓人停下來、思考『思考』本身的壁畫。」
疫情後,那面牆上出現曾經的校內頑童學生康納的身影。他坐在中央,周圍是四位哲學家的頭像: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赫拉克利特與笛卡兒。康納不完美,但他正在學會提問——這才是真正的勇敢。
《柏拉圖少年》是一部紀錄片,更是一份教育工作者的信仰之書。它教我們,即使孩子仍會打架、犯錯、害怕,但只要我們願意陪他們走過,那盞「在黑暗中召喚的燭光」——就能變成他們心中堅定的太陽。
【延伸推薦】
紀錄片|《柏拉圖少年》:北愛爾蘭首都一所小學校長為學生打造哲學思辨課程,培養獨立思考與情緒控管能力,希望突破世代貧窮與毒品暴力的枷鎖,為心靈找到自由出路。
文章|依身高分組給歧視待遇,加拿大老師的實驗課程影響25名學生一輩子
作者:方嵐萱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7.3

從主流媒體出逃,但仍然在字海裡浮沈,書寫他人的故事與經營各類專題報導。喜歡和人聊天,喜歡聽故事,更愛把聽到的故事寫成故事。現在還喜歡起捻花惹草,期待有生之年寫出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