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流媒體時代的緩慢美學,蔡明亮《日子》《你的臉》挑戰觀者時間感知

線上影音平台已成為與傳統電影院並行的主要觀影途徑之一,隨心所欲地調整影像速也成常態,我們何時有機會能夠如此近距離地凝望一張臉上的喜怒哀樂,或端詳一系列姿勢的變換,甚至細緻地觀察一對愛欲交融的身體?導演蔡明亮持續用《你的臉》《日子》等創作呈現超越日常、極度放大的世界,獨到的「緩慢美學」挑戰與觀者的內在經驗、記憶與情感緊密結合。

亞儂(左)與李康生。圖/《日子》
亞儂(左)與李康生。圖/《日子》

電影自誕生以來僅百餘年,其發展始終與技術革新緊密相連,歷經無數變革。電視曾率先動搖其主導地位,隨後,類比影像媒介,如錄影帶興起,如今則轉向數位媒介與網路影像,如社群媒介與短格式影像,開啟新一輪的視聽競逐。

此外,Covid-19疫情過後,觀眾的觀影習慣發生了劇變,線上影音平台已成為與傳統電影院並行的主要觀影途徑之一,重新塑造了人們與電影的關係。其中最顯著的變化,莫過於觀眾如今能透過遙控器或手機,隨心所欲地調整影像速率,這與在電影院中觀看影片時所經歷的情感連結,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此語境下,以線上播映形式推出的「蔡明亮導演作品展」,無疑是極為特殊且充滿挑戰性的。儘管公視作為其中兩部影片——《你的臉》(2019)與《日子》(2020)——的出品單位,未必直接關聯於這一形式,畢竟歷史上,電視與電影曾存在競爭關係,然而,電視資助電影的情形亦屢見不鮮,但其真正的意義,卻在於這兩部影片展現了蔡明亮的創作意圖。

特寫鏡頭凝視人臉與日常,醞釀出時間的形狀

先談《你的臉》。這部電影緊接著蔡明亮的虛擬實境作品《家在蘭若寺》(2017)問世,正是因為蔡明亮深刻意識到,電影中最珍貴的特寫鏡頭,已在必須配戴顯示器的新興科技媒介中逐漸消失,鏡頭原有的層次亦隨之蕩然無存。因此,拍攝《你的臉》的真正意義,便是試圖在數位影像中重返(乃至救贖)那張自默片時代以來即不可或缺的人臉。全片僅有十四個鏡頭,其中十三張面孔(第十四個是光影忽明忽暗的中山堂光復廳空鏡頭)依序登場,多為蔡明亮於街頭尋得的陌生人,亦有他長年熟識的面容——當然,包括其電影繆思李康生。觀眾與眾演員面對面,聆聽每一個人敘述的故事,甚至靜待有人從夢中甦醒。每一張經光影雕鐫的臉龐,猶如一抹風景,緩緩醞釀時間的形狀。

《你的臉》全片78分鐘僅有14個鏡頭,每一張臉龐就像是時間的風景。圖/《你的臉》
《你的臉》全片78分鐘僅有14個鏡頭,每一張臉龐就像是時間的風景。圖/《你的臉》

至於《日子》,則是蔡明亮從多年累積的影像素材中,逐步編織而成的一部跨越於紀錄與虛構之間的作品。起初,他僅為了記錄生活在曼谷的緬甸移工亞儂,及因舊疾赴香港等地求醫的小康的日常點滴;隨著歲月流轉,拍攝逐漸積累成一種無法輕易歸類的能量,並促使蔡明亮將兩位素未謀面的人物引入鏡頭,成為片中演員。他們在鏡頭前相遇,透過按摩與性愛的場景,進一步發展成劇情影片。與過往的作品不同,《日子》沒有字幕,強調的是幾乎無對白的影像,更多呈現的是一場以實探虛且以虛襯實的緩慢流動:即興與劇構彼此滲透,紀錄與虛構交纏共生,使這部述說日常與愛欲的作品難以僅憑傳統影片分類加以界定。它既是一部劇情長片,也突破了劇情長片的界限。

看似靜止的長鏡頭,實則持續不息又綿延變化

無論是《你的臉》中的特寫凝視,還是《日子》中虛實難辨的游移,兩部作品皆深刻觸及了蔡明亮如何體現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時間感知。當然,這與兩部影片對角色身體及姿態的調度密不可分:《你的臉》中,十餘位年約五、六十歲的素人,透過或沉默、或滔滔不絕的特寫神情,交織出影像造形的肌理;而《日子》中的亞儂與小康,從獨處時的日常動作到偶遇時的身體觸碰,則形塑出一種擺盪於親密與疏離之間的沉默身體敘事。當觀眾細看這些影像時,無論是一張面孔、一個日常動作,還是親密的身體接觸,都需以專注的目光投入其中,才能捕捉到面部微細的表情變化、工作動作中嫻熟而靈巧的節奏,甚至是身體之間那種纖細的張力與互動。如果觀眾不耗費時間與心力仔細定睛,便無法真正看見那些活生生的表情與姿態,它們在畫面中徐緩流轉、流動不息。這些長達數分鐘乃至數十分鐘的長鏡頭,並非可隨意切割的時間段,而是一種持續不息、綿延變化的過程:影像中的人,或人的影像,始終處於一種微妙變動中。若將觀眾與畫面之間的動態關係比擬,則宛如只有在目光集中下,才能看到微微綻放的花瓣,捕捉其每一絲細緻的變化。儘管這一段持續微變的過程可以透過鐘錶的時間來量化標記,然而影像所釋放出的波動卻是強烈而超越的,它與觀眾的內在經驗——如記憶、情感——緊密結合。

乍看靜止的畫面,其實卻是綿延變化、持續不斷的過程。圖/《日子》
乍看靜止的畫面,其實卻是綿延變化、持續不斷的過程。圖/《日子》

從《你的臉》到《日子》,蔡明亮所預設的美學典範無疑是電影:一種只有觀眾進入電影院才能重新體會的形式,它呈現的是超越日常、極度放大的世界。在我們的一生中,何時有機會能夠如此近距離地凝望一張臉上的喜怒哀樂,或端詳一系列姿勢的變換,甚至細緻地觀察一對愛欲交融的身體?

如今,這些電影教會了我們的事,在轉至線上平台後,蔡明亮的作品及其獨特風格對於那些習慣於在手機、平板電腦或家庭影院螢幕前觀看的觀眾,提出了別具意義的挑戰:我們能否在直視《你的臉》的特寫鏡頭與《日子》的身體畫面時,不僅放慢步伐,細心觀察既具紀實性又蘊含虛構的故事情節,還能在全神貫注其中的同時,進行畫面的放大或停格——這些在傳統電影院中無法實現的操作——從而以另種方式顯影出蔡明亮作品的緩慢美學,並在數據流媒體時代開創出一種嶄新的觀影方式,使其獨樹一格的電影詩學得以銘刻於此?

亞儂與蔡明亮。圖/《日子》
亞儂與蔡明亮。圖/《日子》

【延伸推薦】

展覽|《行者十步:蔡明亮》|𝟎𝟓.𝟏𝟕-𝟎𝟖.𝟏𝟎 高雄市立美術館►https://reurl.cc/lzY0aQ

線上策展|《凝視·蔡明亮》:他的電影不講故事,不愛說話。緩慢且長時間的單一鏡頭,凝視著人生。《日子》 x 《西寧國宅》 x 《良夜不能留》 x 《漫不經心》 x 《你的臉》線上觀賞。

文章|只想好好凝視一張臉:《你的臉》,蔡明亮的另類「臉書」

文章|開箱北美館特展「一一重構:楊德昌」,三百多件私密文物構築導演人生

作者:孫松榮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5.21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行者十步:蔡明亮」共同策展人。著有《入鏡丨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編有《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未來的光陰:給臺灣新電影四十年的備忘錄》與《一一重構:楊德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