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塔市(Kota)是印度拉賈斯坦邦(Rajasthan)的第三大城,因發達的補教業而聞名,每年有三十萬學生湧入柯塔補習,焚膏繼晷想擠進印度理工學院不到1%的錄取窄門。許多家長賣地搬家只為讓孩子考取好成績,高壓造成學生自殺頻傳,2023年至少有27人自殺。即使補習班號稱已有聘僱數十位精神科醫生與輔導員,更有24小時的學生求助熱線,但學生憂鬱的嚴重程度還是經常被忽略。

進入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IIT),是他們唯一的目標。
當拉吉·庫馬·亞達夫從429公里外的馬赫恩德拉加爾(Mahendragarh),千里迢迢帶著全家人搬來科塔市(Kota)時,他只有一個決心:看著自己的孩子通過國家工程學院考試,成為前百分之一的學生,才能擠身進入的頂尖學府大門。拉吉的兒子蘇瑞吉與女兒古蒂亞都在科塔的補習班上課,他們從小唸私立學校,自從孩子開始唸書,他們家再也沒開過一次電視。
「書本就是他的玩伴!愈困難的化學和物理,他寫的愈高興。」蘇瑞吉是他的驕傲,他們家所有的親戚,都告訴蘇瑞吉:「你會是全印度的榜首,你一定會進入印度理工學院。」

每年30萬考生湧入補習城,擠破頭搶進1%錄取窄門
塵土飛揚、高溫炙熱的科塔市,是拉賈斯坦邦(Rajasthan)的第三大城,近年來因為發達的補教業而聞名。在印度全國性的考試「全國聯合入學考試」((Joint Entrance Examination,JEE)與「國家資格暨入學考試」(National Eligibility Cum Entrance Test,NEET)中,科塔地區補習班的學生頻頻上榜,尤其是號稱產出最多排名全印度第一、於全球享譽卓越工程和科技教育名聲的印度理工學院,為了這個目標,每年有三十萬學生湧入這座城市。在這個壓力鍋的正中心,日復一日追求更好、更好、再更好的競試成績。
不過這些十六、十七歲的孩子,如何應付周而復始的家庭、同儕和考試壓力,讓自己不要崩潰,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嘗試脫穎而出?每一年都有學生因為難以承受這裏的壓力而選擇自殺,來自印度各個地區的學生抱著書本苦讀,在夜裡禱告、試著喘氣、告訴自己千萬不能放棄。
每年至少有超過一百二十萬人參加印度理工學院聯招,該效錄取率低於1%,麻省理工(7.9%)和史丹佛大學(5.7%)的錄取率都來的更高。該校的聯招考試共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會淘汰五分之四的人,而在這五分之一(約二十五萬人)的考生中,只有百分之四(約一萬人)的人能得到最終的入學許可。

目標是答案百分之百正確,每一題都要答對
除了拉吉一家四口,來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阿里·法拉斯,也帶著雄厚的野心,他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我從十一年級就開始參加考試,第一次排名九千名…你一定要來科塔,這裡有最好的老師、最完善的課程規劃。」
阿里的媽媽,從小就不斷告訴他,一定要名列前茅,一定要拿到最棒的成績。「我的目標百分之百明確,夢想是答案百分之百正確,我要答對每一個題目。我要在考試那天拿出完美的表現,大家會說:阿里,你做到了!你的排名真前面!」
在準備考試的九個月裡,他們的生活是這三件事情的循環:「讀書-吃飯-睡覺-再重覆一次」。宣傳補習班的人,會這樣告訴他們--「考前九個月非常重要,就像在母親的子宮裡,在這裡九個月,然後你們就會重生。」
科塔市裡有超過三百家補教機構,最頂尖的幾間包括:艾倫職業學院、Bansal、Career Point、Resonance、Vibrant。
其中,Career Point的執行長,同時也是印度理工學院校友的普拉莫·馬哈許瓦里說:「這個國家的補教事業蒸蒸日上,因為學校的教育系統已經完全崩壞。在十一年級的班級裡,沒有學生想要當老師,所有最頂尖的高中理組學生都要讀印度理工學院。」
沒有考上公立和私立理工學院的學生,畢業以後通常很難找到工作機會。他們可能會選擇擔任銀行行員或考教育學位,然而學校老師的薪水很低,也讓更多人往補習班興盛的科塔靠近。
「待在這裡好痛苦」,下一個崩潰的是誰?
2015年,科塔有24個學生因為受不了補習班的壓力,不堪沮喪和寂寞而自殺。隔年,從頂樓一躍而下求得解脫的學生,暴增到57位。
非常多學生說,自己的家人犧牲了一切,讓他們能到科塔唸書,他們不能放棄。然而,他們要面對的卻是成千上萬名同年齡的學生。
阿里·法拉斯說,他很想念熱鬧的家,很想念自己的最小的妹妹。但犧牲是必要的,沒有不勞而獲的人生。更多學生說,他們快要受不了了,甚至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再多待一天;下一秒,卻又說自己已經準備好埋首書中。近乎錯亂的精神狀態,是科塔市裡無數學生宿舍中的景象。
「我好想回到童年。」
「我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我應該在天花板自殺嗎?」
「如果我沒辦法完成功課,我會非常絕望。」
「如果我已經這麼認真了,卻還是考不到預期的成績,為什麼我還是考不好?」
在狹小的房間裡,面對單人床和一張小小的書桌,多到要掉下來的書本和張貼在各處的筆記。阿里指著窗外一處高塔,「那裡就是學生跳下去自殺的地方,四周煙霧迷漫、周圍充滿噪音…。」2010到2015年,有六十個準備聯招的學生在這裡死去。
「神啊!讓我被IIT錄取,讓我爸媽可以被稱為是IIT校友的父母…神啊,讓我專心唸書…。」誰會是下一個崩潰的人?至少,他們會撐到初試之後。

競爭對手有兩百萬人,印度學生平均凌晨四點開始讀書
成績出來的那一天,蘇瑞吉和阿里通過複試。
最終,蘇瑞吉拿下全國排名第五的優異成績;阿里的排名則是兩千零六十二名。
補習班門口聚集大批學生,他們在象徵著未來希望的門前大放鞭炮。蘇瑞吉被眾人擁戴、擁抱、握手、祝賀,他的照片,也被放在補習班的建築物上,吸引更多學生來到這裡唸書。
補習班老師問他:「你是怎麼安排時間的?」
「我每天都在唸書,這就是我唯一的事情。」蘇瑞吉回答。
「除了唸書,你有什麼嗜好?」
「讀書就是我唯一的嗜好。」
「資訊工程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呢?」
「大家都說資工是最棒的領域。」
蘇瑞吉微笑著說,他的爸爸同樣笑的很開心。他們相信自己已經掌握了光明燦爛的未來,一切的努力皆如願以償。

根據2023年英國《衛報》的報導 ,直到現在,科塔仍是全印度壓力最大的城市。許多人們追求著成為未來的工程師或醫師,然而,也有極高比例的人在過程中崩潰,甚至結束自己的生命。在印度十四億人口中,35歲以下的人佔總人口的65%,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多,同儕的競爭從未如此激烈。
2023年,光是醫學院的入學考試(NEET)就吸引了超過兩百萬人報名參加,然而,最終僅會錄取十四萬人,錄取率只有7%。參加理工科目考試(JEE)的人也高達一百多萬人,最終能擠身印度理工學院的只有約一萬人(2024年的招生總數為17,385名),錄取率非常低。
為了跟上補習班眼花撩亂的課程進度,科塔市裡數十萬名十七到二十歲之間的學生,平均從凌晨四點開始學習,每兩周進行一次考試。「科塔要不是帶給你成功,就是徹底的擊垮你。若不是全有,就是全無。」十九歲的薇瑪(Shree Kumar Verma)這麼說。
如果你是補習班的優秀學生,或者是在全國取得最高分數,你將可以享受名人般的待遇:被掛在補習班看板上的大型照片、獲頒十萬盧比(約台幣三萬八千元)的現金獎勵。然而,學生們所要承受的課業壓力和與之相應的家庭負擔,也超乎一般人能想像。

學生自殺已經不是新聞,補習班還附帶精神科醫師
科塔補習班學生自殺的消息,對這個城市的人來說早已不是新聞。幾乎每年都有學生自殺的事件登上新聞版面,2023年有27名學生自殺,一度讓政府首長呼籲禁止這一類的高壓補習班。
即便拉賈斯坦邦為了因應這樣的情況,提出了新的指導方針,像是移除宿舍內的吊扇(吊扇經常被用來當作自殺的工具),在高壓和追逐少數名額的競試環境沒有改變的情況下,這類的事情恐怕不會消失。
然而卻沒有任何一位補習班的負責人或老師願意接受《衛報》的採訪,在種種批評之下,許多學生和精神科醫生表示,最大的壓力來自學生的家人,因為只要家族出現一名醫生或工程師,所有的家人都會因此受到極度的敬重。「多數的心理健康問題,都與父母施加給孩子的壓力有關。他們總是告訴孩子:『你必須不計一切代價取得成功。對這些孩子來說,這就是生死攸關的時刻。』」
「許多家長不接受失敗、不允許失敗,學生將他們的生活、感受、所有的情緒都和競試成績連在一起。」科塔的心理醫師維賈瓦吉亞(Neena Vijayvargiya)說。
2023年九月,一位正在準備醫學院入學考試的十七歲女孩在臥室上吊自殺。「離開科塔回家,我的煩惱就結束了。但我知道,如果我離開這裡,我的媽媽會非常失望。」這位女孩的父親在憾事發生後坦承,女兒確實多次表達想要回家。「無論如何…我的太太並不希望她退出科塔的補習班…我們花費了將近一百萬盧比供她在這裡接受教育。」
本來只有中產階級家庭能夠負荷的補習班費用,如今連中下階層的家庭都為了孩子的未來,賣土地、舉家搬遷…等方式,付出極大的代價,讓孩子能夠參加補習班。
在科塔其中一間享譽盛名的補習班艾倫職業學院 (Allen Career Institute),該補習班強調校內設有五十多位精神科醫生與輔導員,也有二十四小時的學生求助熱線,但學生憂鬱的嚴重程度還是經常被忽略。
印度的各個城市都可以找到這些大規模補習班的業務足跡,補習班的招生人員深入各地學校,鼓勵家長讓孩子轉進補習班,從十一歲就開始為大學的競試準備。
印度學生的競爭激烈,從印度境內到其他國家的大學皆是如此。根據專門提供頂尖大學申請資訊的網站「LeapScholar」,其2023年的統計資料指出 (請堯亭協助提供連結),印度學生已經成為麻省理工學院內第二大的國際學生群體。
根據《紐約時報》2023年的報導,柯塔市內三百多間補習班仍然屹立不搖,每年賺進三到四億美元的收入。光是艾倫職業學院,每年就招收超過一百萬名學生。然而,又有多少學生能成功,在讓人窒息的競爭和恐懼之中,通過醫生或工程師的入學考試,擠身人們眼中的菁英階級呢?
補習班大型看板上的照片,或許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一張、三張或五張並排的學生照片,在從補習班門口川流出入的人群前面特別顯眼。能上榜的人不過1%,誰能成為雀屏中選的那一位?
這個答案,沒有人知道。對年復一年來到科塔的學生來說,這個答案也沒有那麼重要。
【延伸推薦】
紀錄片|《補習班的門口》:2015年,在柯塔有24個學生因為承受不了補習過度的壓力、沮喪和寂寞而自殺。本片嘗試了解柯塔這些補習班裡的真實情況,這些16,17歲的孩子是如何應付周而復始的家庭、同儕和考試壓力。是什麼使他們崩潰,又是什麼成就了他們 。
文章|一位補習班名師的前線觀察:除非忍不住,孩子崩潰不會讓你看見
作者:莊堯亭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4.21

臨床心理系畢業,投入文字工作十年。是女兒,是媽媽,也曾經是一個孩子。熱愛記錄每一個努力活著的生命,喜歡聽別人的故事,也喜歡說故事給別人聽。典型的樂觀型悲觀主義者,因為這個世界很糟糕,所以更要珍惜身邊的美好,用許多的愛與包容,在文字上、在生活裡,陪伴他人多走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