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獎影后凱特·溫斯蕾是《鐵達尼號》裡雍容聰慧的蘿絲,也能一轉身成為《東城奇案》裡堅強迷惘的賓州刑警、《為愛朗讀》中的文盲。她也挑戰多部獨立製片,從影以來扮演40多種女性角色她崇尚未經修飾的典範、最自然的樣態,不介意也不掩飾自己的身形,遵循自己的準則,為女性發聲、闖出一條多元豐富的演藝之路。

在無數女性嚮往擁有傳奇超模凱特·摩絲(Kate Moss)超級瘦身材的90年代,凱特·溫斯蕾(Kate Winslet)給了現代女性不一樣的審美觀點:「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變得更美麗,這是肯定的。因為我們的臉會愈來愈靠近並成為我們身份的展現,它們會更符合我們的骨骼設計,更美麗、充滿著成熟的記憶。」
「美麗,是一種感覺。我不認為它是能靠雙眼就能看見的東西。」29歲時,凱特·溫斯蕾被時人雜誌評選為全球最美女星;49歲時,她對美麗抱持的想法相當豁達,事實上,她的觀點一直都是如此:自然、接納、擁抱生命的各種樣貌。
一如她所呈現作品的多變,從英倫玫瑰到美國玫瑰;從狗仔追捧焦點到冷門獨立製片的女主角。電影中的凱特·溫斯蕾或美麗或優雅,或癲狂或偏執,探索女性面貌的各種可能,不將自己受限在某一個視角的框架裡。
體重過重遭嘲「贅肉妹」,老師建議她屈就演胖女孩角色
出生於英國伯克郡首府雷丁(Reading),凱特·溫斯蕾的父親羅傑是一名不得志的演員,一邊打零工一邊應徵角色;母親莎莉肩負起照顧四個孩子的重任,周末還得到餐廳兼差。他們的家庭並不富裕,但對演戲充滿熱愛,她的祖父母、兩個姊妹也都是藝人。
「我小時候身材矮胖,青少年的時候也體重過重…學校同學的人會叫我『贅肉妹』。」從頭髮到腳掌,她都要經歷選角指導嚴苛的評論。戲劇老師甚至告訴她,要得到角色並非不可能,「只要你願意屈就於胖女孩的角色。」
凱特·溫斯蕾十一歲在舞台上扮演《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紅心A、十六歲那年首次登上大螢幕,參與並成為英國電視劇《黑暗季節》(Dark Season)的主演群。接著她決定放下學業追夢,往倫敦尋求更多發展機會。果然,她很快就從175位試鏡者中脫穎而出,拿到一個重要的電影劇本:《夢幻天堂》(Heavenly Creatures)。
《夢幻天堂》取材自真實的少女殺人事件。十七歲的凱特·溫斯蕾要揣摩陷入瘋狂的壁花之愛、並殺死對方父母的女孩。這部電影在1994年獲頒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與威尼斯銀熊獎殊榮,也讓人們看見這位來自英國雷丁的少女,無法被隱藏的才華。
從英倫玫瑰到美國玫瑰,鐵達尼號推上事業高峰
凱特·溫斯蕾一直都和同齡追求演藝事業的少女不太一樣,「上不上鏡」並非她最在意的事,她更在意是否展現了角色的真實面貌。除此之外,就是全力以赴。
1995年,她把握機會演出《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這部由李安執導的電影,讓全球注意到她的白皙皮膚、完美口才以及一切符合英倫美人的特徵。《理性與感性》為她抱回第一座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配角獎,並以22歲初出茅廬的新人姿態,第二部電影即入圍奧斯卡獎。接下來的兩年,凱特·溫斯蕾星途大開,先是在《哈姆雷特》(Hamlet)裡飾演嬌弱柔美的歐菲莉亞,再以細膩入微的演技出演《無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詮釋卿心於表哥的少女蘇。
瑪麗安、歐菲莉亞和蘇,這三個角色皆改編自經典文學,因而給了凱特·溫斯蕾「英倫玫瑰」的美名,同時也暗示著,她必須盡快找到能為她開啟新視野的角色。
讀到《鐵達尼號》(Titanic)電影劇本的她,心想著,這次何不飾演「美國玫瑰」呢?「我對詹姆斯(導演)死纏爛打,我不斷打電話給他,我說『讓我證明給你看』,我真的覺得自己能飾演這角色。」最終,她獲得試鏡邀請,而她與深俱來的女性主義反抗氣息,正好符合女主角蘿絲的設定。
「這是一名非常強悍的年輕女性,過著不允許女性表現強悍的生活。我希望這是銀幕上所呈現出來的,因為這就是我的目標,當時的女性被培養成陶瓷娃娃,而她不願意變成那樣。」
從各方面來說,蘿絲都像是為她量身訂製的角色,「她的力量、決心、內心的熱情,這些都與我產生共鳴,這些是我具備的特質。」在為期七個月,艱難的拍攝過程後,凱特·溫斯蕾不知道即將向自己湧來的浪潮,將瘋狂的將她推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這部電影造就影史的奇蹟,成為電影史上第二賣座的電影,一連拿下十一座奧斯卡獎項。凱特·溫斯蕾就是蘿絲,她們密不可分。
隨著媒體小報的失序,她不得不習慣有記者在家門外守候、有粉絲在附近窺探的生活。她身邊的朋友問她:你要如何適應?你要如何保持不變?你要如何仍然做你自己?

爆紅後拒絕好萊塢大片,公開批評雜誌把她「拉長變瘦了」
《鐵達尼號》成功的那一年,凱特·溫斯蕾22歲,她第二次入圍奧斯卡獎,成為史上最年輕就獲得兩次入圍殊榮的女演員。然而,鎂光燈的關注卻更多在她的身型,她的體重波動,為何她沒有讓自己瘦的像竹竿。
凱特·溫斯蕾對此感到害怕、缺乏安全感,卻不打算做出改變。「我是一個正常人,『正常人』代表的就是體重會上上下下。」然而惡毒的言詞持續發酵,人們甚至開始討論:若蘿絲瘦一點,門板上可躺兩個人,傑克就可以不用死了。
直到二十年後的今天,人們才意識到這一類對女性身材的評價有多麼苛刻、慘忍。去年底的專訪,凱特·溫斯蕾形容那段期間的媒體騷擾「近乎虐待」。
電影公司要求她節食,以一般對當紅女星的規劃,希望她出演愛情喜劇片。溫斯蕾拒絕了,她轉往小成本的獨立製作電影,成為導演珍康萍(Jane Campion)《聖煙烈火情》(Holy Smoke!)的女主角露絲。露思就和往後她將扮演的女性角色一樣,相當複雜、費解,詮釋上也極具挑戰性。凱特·溫斯蕾全心投入電影拍攝,將這一切視為對電影堅定的藝術表達,正面全裸、男性視角的性幻想片段…,隨媒體如何關注她的身材,她滿意的片段就留下、沒有必要的電影鏡頭就刪掉。
《GQ》雜誌曾在2003年為凱特·溫斯蕾拍攝了封面照,卻在出刊時將她的身體修圖成更苗條、性感的模樣。溫斯蕾公開抗議:「他們把我的腿縮小了大約三分之一…修飾的太過了,我本來不是長那樣,我也不想變成那樣。」
2004年的《王牌冤家》(Clementine Kruczynski)是她重返好萊塢的重要里程碑,飾演超現代的角色克蕾婷,符合她一致的路線:擺脫傳統理想女性的束縛、活出真實的自我。她也再次入圍奧斯卡。
這一年,她滿三十歲,開始探索更成熟、不那麼光鮮亮麗卻真實存在的女性角色。《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幻世浮生》(Mildred Pierce)、《身為人母》(Little Children)都是這樣的作品,呈現郊區裡絕望主婦的掙扎。

演什麼像什麼,隨著歲月自然地在螢光幕前變老
事實上,探索母親角色的心境,也與溫斯蕾的人生階段有關。23歲結婚,分別在25歲、28歲和38歲時生下孩子。成為母親,讓她更願意展現這些社會上經常被忽略的人物、常常被遺忘的故事。
在《幻世浮生》裡,凱特·溫斯蕾是決心滿足大女兒一切需求的單親媽媽,活在經濟蕭條時期的洛杉磯,一連串悲劇性的巧合讓她失去女兒的信任;在《身為人母》中,她是面臨失敗婚姻的痛苦妻子莎拉,精湛的演技讓她成為當屆奧斯卡影后的熱門人選;《真愛旅程》則聚焦傳統女性的困境,女主角愛波多數時候的沉默,讓觀眾感受到被生活困住、窒息般的感受。
2008年的《為愛朗讀》探討德國納粹迫害猶太人的歷史,凱特·溫斯蕾帶觀眾認識看似平凡的公車剪票員韓娜。「這是非常沉重、難演的角色,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釐清思緒…。」後來,她分別以《真愛旅程》與《為愛朗讀》獲得金球獎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獎;2009年,在入圍多次奧斯卡獎後,她以《為愛朗讀》抱回第81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獎座。
影評人形容凱特·溫斯蕾像變色龍,隨電影角色做出改變,演什麼像什麼。然而,她對主流審美價值的態度始終一致,反對肉毒桿菌、不崇尚追求永恆的青春,她不在意別人的允許,她接受在螢光幕前變老。她說:「我生過三個小孩,我的臉上有皺紋和皺褶。」
2020年的劇情片《默愛》(Ammonite),是很特別的機會,讓她能完全用女性凝視的角度,帶出對性別平等的希冀。「沒有任何對女性的物化,沒有誰比較佔優勢。」本來就不活在男性凝視底下的她,清楚走往女性凝視的方向,追求身為女性的真實。
2021年的迷你犯罪影集《東城奇案》(Mare of Easttown),凱特·溫斯蕾飾演賓州小鎮的刑警,她高大健壯、一頭棕色短髮,外表一點也不迷人,卻很真實。因為,這位刑警是肩負家庭重任與工作壓力的母親,本該如此。
凱特·溫斯蕾是《鐵達尼號》裡的蘿絲,也能一轉身成為《東城奇案》裡堅強、迷惘、不完美的賓州刑警。十七歲到四十九歲,凱特·溫斯蕾體會到對自己寬容的重要,以及如何堅定的以正面態度看待自己的身材,接受自己的身形變化。
她說,現在的自己有空間接受生命給她的任何變化,她也希望當人們看到《東城奇案》的梅珥,能因著她的勇氣和堅毅讚美她。當愈多人們這麼做,凱特·溫斯蕾希望,或許能有更多女性,願意因此對自己更寬容。
【延伸推薦】
紀錄片|《凱特溫絲蕾:追尋本真》:金獎影后凱特溫斯蕾無疑是出色的演員,或美麗或優雅,或癲狂或偏執,用表演探索女性面貌的各種可能,更堅定擁抱真實的自己,不為世俗評價而活。
文章|即使國營電視KBS拒播,南韓(G)I-DLE堅持唱出「女性主義」的聲音
文章|臺灣首位人體模特兒林絲緞,如何在社會異樣眼光下,用舞蹈鼓勵婦女與弱勢族群,找回身體自主權?
作者:莊堯亭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4.15

臨床心理系畢業,投入文字工作十年。是女兒,是媽媽,也曾經是一個孩子。熱愛記錄每一個努力活著的生命,喜歡聽別人的故事,也喜歡說故事給別人聽。典型的樂觀型悲觀主義者,因為這個世界很糟糕,所以更要珍惜身邊的美好,用許多的愛與包容,在文字上、在生活裡,陪伴他人多走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