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中體罰與霸凌案頻傳,共學與自學家庭堅持「不打、不罵、不威脅、不利誘」,那該怎麼教小孩?其實當大人放下打罵、威脅、利誘手段後,會形成與孩子平等的狀態,父母想要影響孩子,只能靠著誠懇的態度、有道理的說話內容,去啟發和感動孩子。藉由共學與自學等教育方式,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同步教育了自己。

隨著資訊取得方式改變,教育也日趨多元化。除了體制內的教育模式,「自學」和「共學」也被許多家長視為學習的新途徑,究竟「自學」、「共學」的本質與精髓是什麼?家長與孩子所追求的目標又是什麼?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成立10多年,提供給學齡(5歲)前孩子參加,目前全台灣有超過百餘戶家庭,共學團內有領隊和助教,與親子家庭一起在各地的公園和自然環境裡聚會,孩子開心玩樂之餘,父母也藉機交流教養理念,共學團教育的核心價值,是「不打、不罵、不威脅、不利誘」。令人好奇的是,拿掉這些大人慣用的招數,父母怎麼教小孩?
共學團領隊張淑惠表示,小孩在這個社會中成長,稍微跑一下就被唸,稍微摸一下就被說「髒」,稍微爬高一下就會被說「危險」,其實這限縮了孩子勇氣的培養,無法自由自在地展現自己的創意。因此她在成立「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邀請家長一起來實踐「不打孩子、盡可能不罵孩子,給孩子一個可以盡情探索的空間」。過程相當不容易,每個家庭都有一個長長的故事,但是靠著大家彼此支持鼓勵,產生了許多正面影響。
共學團家長也在學習成長,降低理智線斷掉的機率
40歲的二寶媽「百吉」,目前大寶四歲,小寶剛滿兩歲,「百吉」透過其他媽媽的介紹,去聽了一場共學團「實踐班」講座,講座中分享的內容,讓她深有同感,從小接受打罵教育長大的她,發現教養小孩竟然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她也希望自己小時候能夠這樣被對待。「百吉」覺得透過共學團家庭彼此支持,她「脾氣爆炸」的頻率變少了,遇到教養問題,她可以在團內提問,大家一起討論,幫助她找到出口。

29歲的真柔也是二寶媽,猶記孩子剛出生時,他常因為要顧小孩、家事又沒有做完,感到十分挫折,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孩子一歲八個月的時候,開始鬧彆扭,老是說「不要、不要」,真柔不曉得怎麼跟小孩溝通,只好拉著先生去聽共學團的「實踐班」,深深被共學團的理念打動,開始和共學團一起成長和學習。
真柔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在孩子三歲時,因為孩子沒禮貌,她在盛怒之下,出手打了孩子,後來,真柔和共學團領隊討論這件事,領隊陪她釐清情緒風暴背後埋藏的原因,教她一些「踩剎車」的方法,之後她就再也沒有打過孩子。
放下威脅利誘,父母在教育過程中也重新教育自己
共學團領隊張淑惠說明,打罵、威脅,產生的是恐懼,利誘則是利用大人資源比較多的優勢,其本質同樣也是「強欺弱」,這些都沒辦法在孩子身上產生「學習」的效果,因為任何學習或行為改變,如果沒有透過這個人的認知改變,運用各式取巧的方式,都是不會生效的。
當大人把打罵、威脅、利誘這些手段都放下時,很自然地會形成一種跟孩子滿平等的狀態,孩子不怕父母,父母想要影響孩子,只能靠著誠懇的態度、有道理的說話內容,去啟發和感動孩子。
張淑惠說:「很多父母自己本身也從來沒有真正活過一個自主的生命,藉由這樣的教育方式,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同步教育了自己,他可以真正擺脫恐懼,重新相信自己。只有當父母相信自己時,他們才有可能相信孩子。」
孩子的笑容與生活能力,是比分數更重要的事
學齡以上也有共學團,「暖暖蛇中小學共學團」(簡稱「暖蛇團」)學生年齡從大班到高中,由自學家庭自主設計課程,納入孩子的意見興趣,並參考個年齡階段的學習發展標準來評估檢測。「暖蛇團」沒有固定教室和課表,任何場所都可以是學習的場域,學生在小一升小二那年,會例行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單車環島,作為生活綜合學習活動。
共學團的課程由自學家庭合作、共同設計,家長會把自己擅長的領域、興趣,或是在地關懷的部分,發展成學習教案,實踐「合作社教育」。孩子在家裡看到爸爸媽媽為了籌備教案,努力查資料、找答案的過程,也是一種教學。

11年級的「黏黏」,喜歡聽音樂、跳舞和剪片,平時也會在「暖蛇團」擔任高年級助教,她喜歡「暖蛇團」沒有固定打鐘上課的時間,週二三四上課,學生可以投票決定想要學什麼, 讓她有時間上網找資料,自主學習自己有興趣的東西。
高年級的「瀚瀚」,喜歡運動和廟會,他在三年級時加入「暖蛇團」,之前在體制內國小上課的經驗,讓他覺得「在學校沒有自由、好像考試贏了就很厲害,每天功課都很多,沒有時間去了解其他東西……」,媽媽覺得「瀚瀚」以前是個不說話的小孩,到現在已經能夠很輕鬆很自在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保有學習的動機與熱情,是他加入共學團最大的收穫。
四年級的「可可」,從兩歲就加入共學團,媽媽覺得共學團的生活體驗非常豐富,因此孩子步入學齡後,沒有花太多時間考慮,就決定加入「暖蛇團」。「可可」喜歡跳舞、玩手遊、 Roblox、上哲學課,媽媽認為,孩子在沒有壓迫的狀態下,他們對自己是有要求的,譬如「可可」喜歡跳舞,她會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某個程度,並且一步步朝著那個方向去達成自己的目標。
這種跳脫框架的學習模式,超越了家長自身的經驗。有家長很坦誠地說:「在台灣的自學家長,一直都是邊走邊想,心裡面的焦慮徬徨不確定也同時會並行者,所以有一個可以對談的團體或窗口,是很重要的,不能單打獨鬥。」
對這些共學、自學家庭來說,孩子臉上的笑容、所展現出來的能力、和諧的親子關係,都是比分數更重要的事。看到孩子有提出意見的勇氣、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且保持對學習的高度興趣,他們相信,這才是教育的本質和意義。
【延伸推薦】
紀錄片|《這樣我怎麼教小孩》:每週出門共學兩天的媽媽們,走進她們與孩子生活、共學的現場,這些想在教養上努力「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的家長們,究竟是怎麼跟孩子相處互動?
紀錄片|《鴕鳥騎士》:傳統學校的教學概念是非常過時的,它過於依賴某人的想法來決定我們應該學習什麼?我們是不是只能用學校的學分來判斷一個人的能力?這是Linus和Soon家庭對馬來西亞現有的教育制度提出的疑問。
文章|當爸媽變成老師,「自學」不全是快樂學習,也會面臨挫折、情緒與親子衝突
作者:文蔚然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2.10

資深媒體人,作品散見於各大媒體。喜歡觀察,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期望能透過用書寫將正向力量匯聚筆尖,豐富讀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