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儀式中的「弄鐃」是什麼?用雜耍娛人娛靈,讓人又哭又笑的心靈療癒。

「弄鐃」儀式就像小型馬戲班,通常進行好幾天,在眼淚、幽默、追懷與希望中,悼念過世的親人。

圖/《地下藝人》

「弄鐃」(讀音:lāng-lâu)是充滿了生命力、富含民俗色彩的一種喪葬科儀,傳統上是由所謂的黑頭師公(道士),在為喪家做法事的過程中,以自身的技藝,包括特技、雜耍、音樂與戲曲的表演,來達到娛人且娛靈的效果。而這行業中的技藝人通常都是家族世代傳承,像一個微型的馬戲班。

我會認識「許家班」,是因為看了林正宗導演「圓劇團」的《悲傷ㄟ曼波》,那是一場充滿著華麗的色彩卻又令人覺得原始粗暴、血脈賁張的精采演出;中間並且透露出玩鬧、嬉遊卻又有某種認真決絕。看似互相衝突、違和的特質卻奇妙的揉在《悲傷ㄟ曼波》的演出中。而許家班在民間的喪葬科儀表演,正就是充滿了這種種原始且色彩鮮豔的魅力。

一場死亡的過程,在許家班的演釋下,成為了讓人又哭又笑,會在心底沉澱許久的奇幻之旅。

「弄鐃」娛人且娛靈,喪葬表演面臨消亡命運

我們拍攝的紀錄片《地下藝人》片中所記錄的許家班,是祖孫三代的故事。他們技藝精湛、法術高強,許偉倫、許偉翔兄弟目前是家族中主要的生產力。在現代社會中這門行業如同多數的傳統一樣,面臨了消亡的命運。但是在桃園的許家班卻是一家三代,從阿公到年僅10來歲的孫子都賣力地憑藉著這門傳統的技藝討生活。

圖/《地下藝人》

片子從台灣喪葬科儀的傳統出發,記錄了包括:目連救母、十月懷胎、打火盆、跑藥懺、跑赦馬、過金橋、化庫錢…等,在傳統農業社會中為了表達對亡者的慎終追遠、對喪家的安慰、對悲傷者的療癒所衍生出來的種種科儀。這裡面飽含著台灣傳統社會中的人情練達、面對困境時的堅韌與幽默,還有敬畏天地的知足惜福。

《地下藝人》公視+線上看

「許家班」精湛技藝,老中青三代賣力討生活

我們在影片一開始的時候,也只是單純的紀錄他們的工作、他們的生活,並且盡可能地吸收喪葬科儀的儀式性知識。但是漸漸的我們被許偉倫和許偉翔身上精湛的技藝所吸引。除了法事之外,他們不僅能唱、能演奏(各種樂器)、能主持(插科打諢),還能表演各種高難度的特技。這個家族其實就是一個小型的馬戲班,也正因為小、人員精簡,所以他們什麼都得學、什麼都得會。我每每想起孔子說的:「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在生活面前,我們不都得謙卑的學習嗎?許家班認真打拼、認真過生活的精神令人感動,這家人的故事,值得讓觀眾知道。

創作過程中,我最關心的是如何把他們家族精湛的技藝展現在觀眾面前。片中有一段許偉倫唱的「目連救母」的故事,音樂旋律優美,偉倫的嗓音也相當高亢動人。在牽引亡魂「過金橋」的片段,兩兄弟的父親許賜哲扮演的土地公,語言詼諧逗趣,精彩的四唸白,聲聲句句押韻且幽默。這樣的台語文傳統曾經是我們生活中的日常,現在卻難得有機會聆賞。在現代社會各種傳統文化禮俗逐漸流失,娛樂方式益發多元的情況下,許家班的存在更顯得彌足珍貴。

「弄鐃」文武場兼備,蘊含豐富台語文語彙知識

他們的歌聲,宗教科儀音樂或高亢、或哀戚、或莊嚴,總在每一個段落中適切的挑動著聽者的情緒。他們的特技表演驚險刺激,樂器部分,文場的嗩吶、胡琴、笛、電子琴…,武場的鐃鈸、鼓…。就連偉倫小學三、四年級的兩個兒子操作起來,都是箇中熟手。另外在科儀知識的吸收過程中,我們更看到了寶貴的傳統知識,加上台語語彙上,對於人世間所有美好希望的四句聯,韻腳的豐富與優美…。我們如入寶山,越挖掘越發現許家班的身上寶藏無窮無盡。

圖/《地下藝人》

許偉倫說,小時候他和父親總是在田裡練習翻跟斗,因為他們沒有專業的護墊,而田壟與田地間有高低差、另外就是將泥土掘鬆了以後,摔下來才不至於那麼痛。在拍片期間現場遇到幾次寒流、他們凍僵了的身體,要表演高難度的特技,充滿了危險,稍一不慎就可能受傷。也常常要經受夏日的酷暑,這些對身體上都是極大的折磨。但許家班一場法事工作下來往往就是十幾個小時,嚴寒和酷暑卻是他們每日工作的日常。看到許偉倫、許偉翔兄弟倆使盡渾身解數,展現他們從小學來的十八般武藝,我除了由衷的嘆服之外,更多的心情卻是心疼。

現代社會步調快,連悼念都成奢侈

這樣的才藝養成,在台灣社會裡大概不會再有了。現代社會的喪葬事務,如今幾乎已全由葬儀社包辦。而「弄鐃」這門幾乎可以說是我們文化中最原始的戲劇形式,可能終有一天會成為考古學上的一個名詞,在未來世代中讓人無跡可尋。

「弄鐃」的整個儀式,在過去會進行數天到數十天,正是在這些眼淚、幽默、追懷與希望中,失去親人的悼念過程得以圓滿,生者的心靈得到了安慰。於今葬儀社操辦的告別式,只在殯儀館排定的短短一、兩個小時內完成,淚眼還來不及擦乾,匆匆地行禮、匆匆地說再見、現代人竟連哀悼都成了奢侈!

【延伸推薦】
紀錄片|《地下藝人》記錄了臺灣僅存的弄鐃家族「桃園許家班」祖孫三代的故事,他們從小練習打鼓、吹嗩吶、弄鐃鈸,個個技藝精湛、法術高強。他們的身影出現在街頭、廣場和家家戶戶,輪番上演目連救母、十月懷胎、打火盆、跑藥懺、跑赦馬、化庫錢等,為了表達對亡者的慎終追遠、對喪家的安慰、對悲傷的療癒所衍生出來的種種科儀。
戲劇|《神算》謝君雅是個熱愛棒球的高中生少女,因天生有陰陽眼而不堪其擾。去道場修行不但沒獲改善,反受到信眾崇拜、不停上門求診。

作者:林琬玉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2.4.6

後視野工作室製作人/編導,曾擔任公視「台灣世紀回味」、「世紀的容顏」、超視「生命告白」節目編導、企劃,紀錄片作品獲多項入圍與得獎肯定。近期作品「建築•秋華」獲第56屆金鐘獎非戲劇類節目導演獎入圍、「一粒種子~楊儒門日記」獲第一屆台灣生態環境影展評審特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