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台灣的你我,更要持續關心慰安婦跟戰時性暴力。
我們該問的不是慰安婦阿媽們做了什麼所以發生這些事,要問的是國家跟社會做了什麼、讓性剝削的體制得以存在? 圖/《阿媽的秘密-台籍慰安婦的故事》...
「為什麼每一個阿媽的臉都用黑布遮著?」我想跟慰安婦阿媽說,這一點都不丟臉。
我一直都很想去日本玩,還存錢準備當旅費。暑假時,我跟媽媽討論228事件,我問媽媽日本人對台灣人比較好嗎?媽媽叫我看這部「阿媽的秘密」,看完之後,我對日本改觀了。
當慰安婦阿媽痛哭失聲的那一刻……歷史該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看著阿桃阿媽在家族祠堂痛哭失聲、向已逝的父母訴說委屈時,我也跟著陷入了悲傷的情緒中。」 圖/《阿媽的秘密-台籍慰安婦的故事》...
慰安婦阿媽獨自面對一切,需要多大的勇氣?
「慰安婦阿媽們要的是補償、是道歉、是公道!我除了佩服她們的勇氣外,更多的是心疼。」 圖/《阿媽的秘密-台籍慰安婦的故事》...
「我們圖博⼈,不會看著⾃⼰的族⼈倒下」:印度疫情裡的流亡圖博社群
新冠疫情肆虐印度,一個流亡在印度的圖博四口之家,禍不單行、遭逢惡火,正當煩惱著後續生活與賠償金的時候,透過網路傳播,海內外圖博人伸出援手,豐沛的捐款讓小夫妻還清賠償、還有餘力批貨經營商攤。這不是個案,而是流亡圖博人互助與施予精神的最佳範例。
你的疫情外送故事已經上線
疫情期間,外送員奔波送餐、送生鮮食物,有許多溫馨故事,也有辛酸甘苦談。拿到外送美食、用餐之前,一起來聽聽外送員的所見所聞與感人故事。
不只是牆上的另一塊磚,石牆事件作為永恆的里程碑
1969年6月28日,美國紐約格林威治村的石牆酒吧發生了「石牆事件」,成為性別平權史上永恆的里程碑。那不是同志運動史上第一場抗爭,而是第一場被聽到的,零星的火星在石牆聚集點燃,讓成千上萬的人看見,於是起身做出一點改變。
銅鑼灣書店林榮基:香港人移居民主自由地,亦是「光復香港」
從「雨傘運動」、「反送中」到「反國安法」,香港人為爭取民主自由付出沉重代價。但若當數以萬計、或數十萬香港人移居某地,共同生活,即使沒有投票權,一如英國殖民管治,只要是民主制度下,擁有相當自由,也可說是 「光復香港」。
防疫物資包裡該放什麼?街友自助助人,幫作家林立青「校正回歸」
《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在萬華疫情爆發後,與在地組織開始募集防疫物資,每天在臉書分享進度。有「前街友」成為他的特別顧問、有街友熱心幫運送互助,因為疫情之下,他們最清楚露宿者的生活侷限與需要。
無家者是防疫破口?我能為街友做些什麼?「同島一命」是不排除任何人。
因為前獅子會長及萬華茶藝館風波,五月中旬起台北市設立快篩站,宣布茶室工作者、遊民等弱勢族群可前往快篩。隨著媒體報導,無家者被推上了疫情浪口。在第一線發送防疫物資的工作者分享卡繆《鼠疫》的句子:「說出來可能會讓人發笑,但我覺得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正直。」